兒童胃腸肝膽科
沙門氏菌腸炎護理指導
沙門氏菌是台灣地區引起細菌性腸炎最主要的病菌。沙門氏菌約有二千三百多種,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會引起「腸性熱」的「傷寒沙門氏菌」和「副傷寒沙門氏菌」,造成所謂的「傷寒」及「副傷寒」,這二種目前均為法定傳染病,皆會引起「高燒不退」、「腹痛」、「肝腫大」等症狀。第二類是「非傷寒沙門氏菌」,則以引起腸炎(急性或慢性均有可能,大部分為解血絲便)為主,通稱「沙門氏菌腸炎」,嬰幼兒因為抵抗力較差,有較高機會合併壞死性腸炎、腸穿孔、敗血症、骨髓炎及腦膜炎等。
一、 傳染途徑
-
沙門氏菌腸炎好發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主要流行季節是夏天,但在台灣卻是一年四季都有病例發生。五歲以下兒童,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嬰幼兒是罹病的高危險群。
-
傳染途徑為經口傳入,主要是吃到受污染的水或食物,如觸摸雞糞污染的
「雞蛋」與「蛋殼」,或烏龜、蜥蜴等爬蟲類後未洗手。
二、 感染的症狀
-
初始會有稀而水狀的便、黏液便、腹痛、發燒等症狀,嚴重者則會出現腹脹、高燒不退、劇烈腹痛、甚至嘔吐、糞便呈墨綠色(有點像綠豆湯狀)且有惡臭,甚至會有血絲、黏液參雜在糞便中。
-
常見的併發症:
-
包括脫水和休克、壞死性腸炎、腸出血、甚至腸破裂穿孔造成腹膜炎(1~2%)。
-
病童易有高燒、活動力減退、貧血、低蛋白血症、腹水等毒性症狀
-
如果病童抵抗力不足,病菌易侵入血液後導致菌血症、敗血症(8%)少數併發肝、腎膿瘍。
-
除此之外還可能侵入腦膜引起腦膜炎。通常年紀愈小,發生合併症機會愈多,嬰兒或新生兒併發敗血症及腦膜炎的機會遠超過學齡前兒童
-
-
三、 治療
-
住院的病人常會先禁食 24~36 小時,給予靜脈輸液來維持足夠水份、電解質,並依症狀給予治療藥物。
-
若有毒性症狀含敗血症或腦膜炎等合併症時,會給予抗生素治療。
-
當腹瀉緩解後,可採漸進式進食法,先給予半奶(7%),再漸進至全奶(14%)
-
沙門氏菌經過治療之後仍會在病人體內停留一段時間,有時糞便中會持續排出病菌達 1 到 2 個月之久。
四、 居家照顧
-
加強使用肥皂或洗手劑洗手及注意飲食清潔:奶瓶要適當的消毒,飲用水應煮沸後再煮 5 分鐘,另外家中買回來的雞蛋最好先洗乾淨再放冰箱或購買洗選蛋,以免污染其它食物。
-
適當隔離是必要的,如果家中已有一個小孩感染,儘量不要讓其他小孩接觸這個已感染的小孩。
-
家中應避免養寵物,不要跟寵物太親近,或摸過寵物後要使用肥皂或洗手劑洗手。
-
寶寶排泄物應視為一個污染物,若是使用尿布,應將尿布包裹,放入塑膠袋中密封後再丟棄,或在馬桶中倒一些漂白水將大小便浸泡半小時後再沖掉。
-
如發現有腹瀉、持續高燒 3、4 天不退、明顯血便、腹脹或嘔吐,應盡快就醫治療。
五、 若有問題請隨時提出,護理人員非常樂意爲您服務;出院後如有任何疑問,可利用馬偕紀念醫院健康諮詢專線:台北總院(02)25713760,新竹馬偕(03)5745098,台東馬偕(089)310150 轉 624。諮詢時間:週一到週五上午 9:00-12:00,下午 2:0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