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區間

年輕化的第 2 型糖尿病

11156    
TAGS
年輕化的第 2 型糖尿病

一直以來,糖尿病被認為是一種中老年人的疾病。如果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九成以上是第 1 型糖尿病。(第 1 型糖尿病好發於兒童和青少年,是因為自體免疫破壞了調控血糖的胰島細胞,須以胰島素治療。)

然而近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醫師都發現,第 2 型糖尿病的病例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亞洲地區的發生率更高於歐美。過去一般大眾對糖尿病的刻板印象總覺得是年紀大的人才會得的 病,年輕人不會有這種病。然而隨著生活型態的變化,飲食越來越精緻而豐盛,運動的時間常被看電視、打線上遊戲取代,肥胖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第 2 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也越來越年輕,甚至連青少年都有可能發生!近年來在門診看到有些因為學校尿液篩檢有尿糖而來檢查的孩子,他們和第 1 型糖尿病的孩子顯然不太相同,第 1 個不同是體型壯碩肥胖,第 2 個不同是脖子後側的皮膚特別黑且紋路特別深,像一條帶狀一直延伸到脖子兩側,是典型的「黑棘皮症」。「黑棘皮症」常出現在頸部,也會出現在腋下、鼠蹊部,更嚴重的人肘、膝關節彎曲側都有。曾經有位母親還幫孩子使用「去角質」的美容產品,但是還是去不掉。事實上,「黑棘皮症」是體內過多的胰島素刺激局部皮膚的黑色素沉積造成的,並不是洗不乾淨或是曬黑的。為什麼體內會有過多的胰島素呢?那是因為當我們越來越胖,身上的脂肪組織越來越多,就會增高胰島素的阻抗性。初期可以維持血糖在正常值,但是久而久之胰島細胞不勝負荷,血糖就會升高,第 2 型糖尿病就悄悄發生了。

 

為什麼形容第 2 型糖尿病是「悄悄發生」呢?許多第 2 型糖尿病人在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之 前,已經有一段時間吃完大餐或甜食之後會比較多尿且口渴,但是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嚴重的病 痛。過去我們照顧第 1 型糖尿病童的經驗告訴我們,糖尿病五年以上有可能發生微小血管病變,

要開始做視網膜的檢查;但是有些成人的第 2 型糖尿病人卻是在診斷的同時已經有視網膜的病變

了,這暗示了我們第 2 型糖尿病很可能已經悄悄發生很長一段時間了!

 

台灣的青少年第 2 型糖尿病人多不多呢?根據 1992 年到 1996 年的全國 6-18 歲學童尿液篩檢

發現,第 2 型糖尿病佔了新診斷的糖尿病的 54.2%,相關因子包括高膽固醇、高血壓和第 2 型糖

尿病家族史。根據這次報告推算學童第 2 型糖尿病發生率是十萬分之 6.5,高於第 1 型糖尿病的發生率(十萬分之 1.5)。這些孩子的症狀不顯著,他們初期空腹血糖正常,飯後會有短暫時間高血 糖,會多尿多渴,

但不容易出現像第 1 型糖尿病童那樣危急的酮酸症,因此很多孩子在做檢查之前完全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如前所述,肥胖是這群孩子的共同點。

 

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的建議,年齡十歲以上或是已進入青春期,體重過重,加上有兩項高危險因子的孩子應該做血糖檢察。高危險因子有哪些呢?第 2 型糖尿病家族史,種族(美國原住民和亞裔、太平洋島裔和非洲裔),胰島素的阻抗性症狀(黑棘皮症、高血脂、高血壓、多囊泡卵巢症)。大家可以發現,我們亞洲人就已經有一項危險因子了。

 

馬偕醫院曾針對 22 位第 2 型糖尿病孩童(平均年齡 11.7 歲),237 位肥胖孩童(平均年齡 11.6 歲)

以及 42 個對照組健康孩童(平均年齡 12.1 歲)進行身體檢查,研究結果發現第 2 型糖尿病組 18 %

過重,68%肥胖,64%有黑棘皮症。第 2 型糖尿病組比對照組有較高的胰島素阻抗性、較高的血

脂肪。第 2 型糖尿病組和肥胖組的血液生化值除了前者血糖較高,其他項目無差異。由此研究結果可以發現,肥胖對孩子真的不是福。即使血糖尚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肥胖的孩子已經比一般孩子的胰島素阻抗性高、血脂肪高。此外,肥胖兒童容易發生脂肪肝,潛藏了將來發生肝硬化的風險。高尿酸和痛風也不再是成年人的專利,肥胖的青少年也有機會發生。

 

青少年第 2 型糖尿病如何治療呢?基本原則是飲食、運動和藥物同步進行。有些孩子一開始

就像第 1 型糖尿病一樣發生酮酸中毒,需要注射胰島素。同樣是第 2 型糖尿病,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當孩子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一段時間效果不彰時,應該開始注射胰島素。積極減重對控制第 2 型糖尿病非常重要,需要家人和同儕一起幫助、鼓勵他們。雖然他們即使血糖很高,仍不容易發生酮酸症,但是這樣表現溫和的疾病特色,反而是最危險的陷阱!最近韓國、澳洲和紐西蘭所發表的長期追蹤報告發現,發病 5-10 年後,青少年發病的第 2 型糖尿病人比第 1 型糖尿病人出

現微小血管病變的比例更高。日本發表的一個報告指出,青少年發病的第 2 型糖尿病人比第 1 型糖尿病人 30 年後發生腎病變的比例更高,其中少數個案在接近 30 歲時已需洗腎。為什麼看似溫

和的第 2 型糖尿病反而對身體傷害更嚴重呢?分析其原因就在於症狀溫和,所以這群孩子容易在治療一段時間之後失去耐性,不再定期追蹤。糖尿病是體質加上環境因素造成的慢性疾病,如果好好治療,仍然可以長壽又健康,值得大家一起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