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區間

兒童急性腹瀉

江椿彬醫師 46851    

前言
  兒童腹瀉是最為常見的兒科腸胃道疾病之一。每一個人認知的腹瀉定義不同,包含很多主客觀因素,舉例來說,有的小孩一天解便次數可達五至六次,大便稀軟狀但成型,這樣的情形算是腹瀉嗎?有的小孩解便一天一次,大便稀水狀,這樣的情形不是腹瀉嗎?所以光是以排便的表現定義腹瀉,並不是完全客觀準確。以客觀(教科書)的標準來定義腹瀉是嬰兒每日每公斤體重的糞便量超過十克兒童或成人每日糞便量大於二百克做為腹瀉診斷之標準。但是實際上我們並沒有取每天的排便量來秤重。所以臨床上我們觀察到兒童解便頻率增加且糞便性狀變稀水,而且同時發現糞便水分及電解質排出增加,就可以說是腹瀉。腹瀉以發生病程時間作為區分,可以分為急性與慢性腹瀉,西元1987年WHO訂出腹瀉時間超過2周以上為慢性腹瀉


腹瀉的生理病理機轉
  造成小兒腹瀉的機轉可分為滲透壓型腹瀉、分泌型腹瀉、毒素型腹瀉、侵犯型腹瀉、發炎型腹瀉及蠕動型腹瀉等不同機轉,但絕大多數的兒童發生腹瀉是由多種機轉一起合併表現。
兒童急性腹瀉最常見的原因為感染性腹瀉,而感染致病原又以病毒或細菌佔多數。病毒性腸炎包括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星狀病毒等致病原,細菌性腸炎則以沙門氏菌、痢疾桿菌、彎曲桿菌等為主。以下舉輪狀病毒及沙門氏菌造成的急性腹瀉作說明。


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由於傳染力強,是全球兒童腹瀉最常見的原因,大多侵犯5歲以下的嬰幼兒,5歲以前的兒童至少會得到一次輪狀病毒腸胃炎。輪狀病毒是一種RNA濾過性病毒,最早在1973年由澳洲微生物學者Ruth Bishop鑑定出,他在一個嚴重腹瀉小男孩的十二指腸檢體中發現這種微生物體,它在電子顯微鏡下的影像,看起來像車輪的形狀而命名為輪狀病毒。病毒顆粒直徑約70nm,有7組血清型A-G,造成嬰兒腸胃症狀最多的是A型,為了分辨不同的輪狀病毒,根據病毒表面的G 蛋白與P蛋白加以分類,目前所知的G蛋白共14種,P蛋白則共20種,用數字分別編號。世界各地均會發生輪狀病毒腸胃炎,主要的傳染途徑為糞口傳染,也可以經由接觸到受污染的物體表面傳播,人類吃入病毒後,主要侵犯小腸上端,並破壞小腸絨毛膜上皮細胞,使膜上的消化受到破壞,造成食物消化不良引起腹瀉。

  輪狀病毒感染好發於六個月至兩歲的幼兒,這是因為當嬰幼兒六個月大後,來自母親抗體的保護力減少、嬰兒本身的免疫功能還在逐漸成長中,尚未成熟,此時抵抗力弱,較易遭受感染。輪狀病毒感染在溫寒帶地區好發於秋、冬天,,所以也被稱「冬季腹瀉」,在熱帶地區則沒有明顯季節差異。台灣地區的病例大多在每年的冬、春交際天氣轉涼時,約在十一月至隔年二、三月為流行高峰期。輪狀病毒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急性腸胃炎」,潛伏期約一至二天,少數病人第一天會有輕微感冒症狀(如咳嗽、流鼻水),接著出現突發性嘔吐,病情厲害時,每吃必吐,無法進食,少數會合併發燒及腹痛的症狀。 緊接著出現厲害的稀水便,尿布常常無法包覆住流出的大便,大便帶有一股酸臭味,少見血絲及黏液,一天可達五至十次以上,可以持續數天,幼小的孩子症狀通常較為嚴重,症狀也較久,病程有時可達二週。嚴重時可以合併脫水、電解質不平衡、代謝性酸中毒或痙攣等嚴重併發症,甚至需要住院治療,如不加以治療,病童會因脫水休克而造成死亡。慢性併發症可見因小腸黏膜受損,導致慢性腹瀉吸收不良而發生生長遲滯、發育不良。病癒後可能再次被感染,輪狀病毒引起的免疫反應無法絕對保護避免下一次感染,發生過一次自然感染以後,對於以後感染的保護力約為40%,對於以後發生輪狀病毒感染而且出現腹瀉的保護力約為75%,所以很多兒童會得到第二次輪狀病毒感染,但病情較初次感染為輕。

  目前治療輪狀病毒並無特效藥物,急性期的治療主要針對症狀給予支持性療法,同時注意水份及電解質的補充,輕、中度脫水時可先給予口服電解質溶液,若嘔吐嚴重無法進食或腹瀉造成中、重度脫水時,應儘速就醫治療,給予靜脈點滴注射,記住並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症狀緩解,水份補充以後,可以儘早恢復進食。嬰兒可繼續餵食母乳或選用不含乳糖的配方奶,六個月以上的幼兒,可以給予米湯或其他清淡飲食,如吐司、稀飯、饅頭等。 
  避免病毒的傳染,首先還是要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及注意環境清潔。照顧者或其他家人及密切接觸者,從外面回來時,一定要先洗手才能接觸幼兒,幼兒也一定要勤洗手,才能避免病毒傳染。換完寶寶尿布後,將尿布包起後再丟棄,然後將雙手洗淨。另外,可以使用70%酒精或漂白水消毒環境,特別是更換尿布區週圍的環境,可以避免病毒散播。但這樣仍無法完全杜絕病毒的感染,所以疫苗在預防疾病上佔了重要的角色,也是未來的趨勢。目前,安全的口服活性輪狀病毒疫苗已被成功研發出來。和自然感染一樣,輪狀病毒疫苗雖無法提供完全的保護,卻能避免嚴重腹瀉。在服完疫苗後,臨床試驗發現,大部分的孩童能在血清中產生具保護作用的IgA,可有效減輕感染後的病程,大幅降低兒童胃腸炎就醫的次數及住院靜脈注射的機率,同時也是節省醫療成本的有效方式。目前台灣上市的輪狀病毒疫苗有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簡稱GSK)以及默克(Merck & Co.)兩家大藥廠。葛蘭素史克的疫苗,屬人減毒型的單價輪狀病毒疫苗,口服時程為2個月大及4個月大,共2劑。。默克研發的產品,所用的是牛的重組型弱毒性輪狀病毒,其疫苗涵蓋多價不同型的輪狀病毒,嬰兒 2、4與6個月大時服用,共需口服3劑。疫苗本身安全性無虞,並無特殊投予禁忌,也不會增加腸套疊的機率。中度發燒或免疫功能不全者不建議使用。雖然口服的輪狀病毒研究疫苗是活菌株,但是研究發現輪狀病毒疫苗株不會在家人中相互傳播。疫苗少見明顯副作用,偶而有暫時低度發燒、食慾不振、躁動及活力降低等現象。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可以同時和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合一疫苗,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疫苗、B型肝炎疫苗使用,不會影響相互間的免疫反應。


沙門氏菌 
  非傷寒沙門氏菌是臺灣地區引起細菌性腸炎最主要的病菌。沙門氏菌(salmonella)是一種格蘭氏陰性不產孢子之兼性厭氧菌(Facultatively anaerobe),通常存在於人類和動物(常見於家禽類及豬隻)的腸道中,其細菌大小約0.7~5.0μm,細胞成桿狀,具有周鞭毛(運動性)和莢膜(致病性)的腸道菌。依照細菌體(O)抗原、鞭毛(H)抗原及莢膜(Vi)抗原因子之不同組合,Salmonella約有二千三百多種致病的血清型,其致病機理複雜,感染者輕則造成腹瀉,重則引發敗血症,危及性命。
沙門氏菌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會引起「腸性熱」的「傷寒沙門氏菌」和「副傷寒沙門氏菌」,造成所謂的「傷寒」及「副傷寒」,此二種目前均為法定傳染病,近年來因醫藥衛生的進步,台灣已少見,;第二類是「非傷寒沙門氏菌」,則以引起腸炎為主,通稱「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潛伏期約六至七十二小時,開始症狀會有綠黏水便、腹漲、腹痛、發燒;嚴重者則會出現血便、持續腹漲、高燒不退、劇烈腹痛。典型沙門氏菌腸炎的糞便呈綠色黏液狀,有一股特殊的腥臭味。由於沙門氏菌主要侵犯遠端小腸和大腸,腸道黏膜受損較一般病毒性腸炎嚴重,常有血絲、黏液參雜在糞便當中,所以急性期症狀較一般腸炎嚴重,引發慢性腹瀉和營養不良的機會也比較高。此外,沙門氏菌腸炎也易引發高燒不退,合併嚴重的併發症如脫水和休克、敗血症、肝膿瘍、腸出血、腸道穿孔破裂、腦膜炎、骨髓炎等。一旦腸穿孔就會造成腹膜炎,必須緊急開刀,否則會有生命危險。絕大多數的兒童,若得到沙門氏菌感染,大部分以急性腸炎來表現,通常病兒會有發燒、腹痛及腹瀉的症狀,大部分的沙門氏菌腸炎經過適當的症狀治療,可以在1-2週內康復。沙門氏菌腸胃炎若無併發症,一般不須給予抗生素治療,否則不但不能縮短病程,反而會延長沙門氏菌排出腸道的的時間。如果感染者是三個月內的嬰兒、有毒性症狀的表現(嚴重血液學的變化如白血球明顯上升、不成熟白血球增加及急性發炎指數上升、嚴重腹漲、大量血便、生命徵候不穩定)、罹患惡性腫瘤者、免疫功能不全者、接受免疫抑制性藥物治療等高危險群,則須小心使用抗生素。診斷沙門氏菌腸炎,可藉由大便的細菌培養來證實,不過不是每次大便培養都可以培養到致病菌。
  然而,感染到沙門氏菌並不見得會發病,發病後的症狀也有輕重之別,這些都和個人的抵抗力有關。一般說來,一個正常成人,約須吃下十萬隻以上的沙門氏菌才會發病。嬰幼兒及老人家,體力抵抗力差者,或因消化性潰瘍而長期吃制酸劑的人(沙門氏菌怕酸,正常人的胃酸則有抑制細菌的功能),均較容易得病。在預防上面,需要注意環境的清潔與衛生,特別是家裡有飼養家禽、家畜,或是有養寵物的,應小心處理糞便或分泌物,並應多洗手,記得勿食用未經煮熟的食物(沙門氏菌在加熱攝氏55度以上一小時或60度以上15分鐘即可被殺死)。


處置及治療
  兒童急性腹瀉最重要之處置與治療就是避免脫水及生命跡象不穩。兒童發生急性腸胃炎時,須選擇適當食物以避免因腸胃道的流失而造成脫水。有些幼兒的照顧者認為兒童發生腹瀉時就應該完全禁食,一段時間的禁食後可能造成孩童陷入脫水、低血糖、電解質不平衡,甚至生命跡象不穩定而休克。正確作法應是先選擇適當食物繼續餵食,同時需觀察進食之後反應,若是腸胃症狀持續進行且無改善,應立刻送醫找小兒科醫師求診,醫師會根據病童病情嚴重程度,給予合適的治療。若是真的要進行禁食,也應以3到4小時為限,切記不可以禁食過久而造成後遺症。
  哪些東西是兒童發生腸胃炎時的合適飲食呢?嬰兒發生腸胃炎時可以繼續喝母乳,若是沒有母乳,可以考慮選擇無乳糖配方奶;想要補充流失的水分及電解質時,口服電解質液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是請記得不要加水稀釋;其他適合之食物如BRAT飲食(香蕉、米湯、稀飯、蘋果、吐司麵包等)。
  藥物的選擇上,止瀉藥並不是必要性的,因為止瀉藥並無法改變整個疾病的病程,但它可以減輕症狀或減少一些腹瀉的次數,讓父母減輕一點焦慮感。至於抗生素之使用,需謹慎小心,病毒性腸胃炎使用抗生素無效,所以不必使用;細菌性腸炎只有一些特殊狀況才要用抗生素,包括有毒性症狀(如病人精神活力極差、反覆持續的高燒、白血球遽升、發炎指數數值極高、嚴重腹脹、大量血便)、生命徵候不穩定、年齡小於三個月的孩子、細菌培養顯示出菌血症或敗血症及免疫功能不全的病人等。一般急性腹瀉的病人若經適當的治療及照顧,幾天後症狀就可以緩解到恢復正常。但有些可能因個人體質、身體受侵犯程度、免疫力或感染源等因素,有較長的病程或需要較久的治療。
兒童發生腹瀉是所有小孩子都會遇上的問題,照顧者、醫護人員及一般民眾都有正確的認知,它就不再是一個棘手擾人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