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區間

斜頸

王念陸醫師 23786    
TAGS
斜頸

      在自然情況下,當一個人的臉部總是轉向固定的一側,而頭頸部傾向另一側,這種情形即稱為斜頸症 ( Torticollis 或 Wry Neck )。造成斜頸的原因很多,如半頸椎症( 某節頸椎只有半塊 )、斜視、頸部淋巴結炎、急性頸部筋膜炎、神經系統病變或受傷等等。而在此主要討論的是因為胸鎖乳突肌纖維化所造成之嬰幼兒先天性肌性斜頸,這是最常見的一群,也是狹義上一般所稱之斜頸。
      嬰幼兒斜頸之發生率約為0.4%,什麼是胸鎖乳突肌纖維化?又為什麼會纖維化呢?胸鎖乳突肌位於頸部前方兩側,當轉動頭頸時可看見其拉緊和放鬆的狀態,且正常人可將下巴轉至任一側之肩膀。當斜頸發生時,顯微鏡下之病理切片可看見逐漸萎縮的肌肉纖維細胞被膠原纖維及纖維母細胞所包圍取代。
      臨床上則是原本有彈性可伸縮的肌肉變的僵硬縮短無法伸展,結果是患者頭頸向患側傾斜、耳朵貼近肩膀而臉部轉向對側,且無法自由的將下巴轉至患側肩膀。至於為什麼會纖維化的基本原因不明,雖然有許多的理論被提出,但是沒有一種可以完全解釋其變化現象。
      目前知道子宮內胎位不正與胸鎖乳突肌纖維化之間有密切的關係,然而兩者間究竟有何種因果關係尚未定論。在門診中常常可聽到家屬懷疑是因為在生產中受傷所引起,而將其歸罪於無辜的產科醫師。根據各方之研究報告,斜頸與生產過程並無直接關係;許多難產甚至鎖骨骨折或上臂神經叢受傷的新生兒中也絕少有斜頸之發生。
      在嬰幼兒斜頸當中最常見的情況是(約佔2/3):出生後2-3週發現頸部胸鎖乳突肌有一個約2-3公分大小不痛的腫塊,此時不一定有頭頸傾斜的狀態存在,多數只是單純的臉轉向對側;接著腫塊逐漸變硬而整條肌肉也變厚變緊,頭頸轉動受限,斜頸於焉形成。
      另一種情況是(約佔1/3):沒有腫塊。其整條胸鎖乳突肌或其中一部份肌肉束變成緊縮的纖維帶,而直接以斜頸之症狀表現。由於沒有腫塊且纖維化之初期症侯不易察覺,通常在出生1-2月以後才被發覺。
另外:肌性斜頸也可能發生在較大的孩童(2-10歲),之前他們並沒有任何異狀;這可能仍然屬於先天性斜頸,只是纖維化之時間延遲罷了。


嬰幼兒斜頸所伴隨之次發性問題主要有三項:
1. 斜頭症(Plagiocephaly):由於頸部之轉動受限,嬰兒總是偏向固定之一邊平躺,頭顱因重力變形而產生顱顏不正。從頭頂觀之,患側之前額骨與對側之枕骨變得較扁平,患側耳朵也相對的後移。
2. 患側下半邊顏面發育不良:一部份嬰兒在新生兒期就有此症狀,與斜頸同時出現;此可能與坐胎不正、患側臉面受壓迫有關。但多數在斜頸出現後幾個月才漸漸顯露出來,可能是因為頭向固定,患側顏面骨和相關肌肉運動受限所造成之廢用性萎縮。
3. 姿勢性斜視:因為長期歪著頭斜看世界,眼球肌肉做不正之視野平衡代償運動而引起。可見於年齡已大、沒有確切治療完善之斜頸病人。目前大多數孩童都能獲得早期治療,因斜頸而斜視之情況已很少見。
      依照上述之特定症狀,嬰幼兒肌性斜頸之診斷並不困難。如果幼兒有頭頸歪斜之斜頸症狀,卻沒有前面所提之胸鎖乳突肌腫塊或緊縮的纖維帶、且其頭頸向兩側自由轉動之幅度正常,那麼就不是肌性斜頸。
而其可能之情況中較常見的是: 姿勢性斜頸(習慣性斜頸):這種情況之嬰兒多半出生時就伴有某些程度之斜頭症狀,沒有骨骼肌肉之異常、沒有頭頸運動之限制。推論其原因可能是坐胎姿勢之延續,不需要治療,自然會改善。
      另外眼球性斜頸:則是因為眼球肌肉不平衡造成斜視,近而引起斜頸症狀,一般到了6-12月以後才出現症狀。有此懷疑時應儘快由眼科醫師評估診斷治療,以免造成視力之損傷。 嬰幼兒肌性斜頸之一般治療原則是先採取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之方式包括對胸鎖乳突肌之按摩、熱敷、紅外線和被動伸展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被動伸展:可將嬰兒平躺肩齊床沿頭懸空,一人固定肩部,另一人扶握轉動其頭,盡量使其下巴靠近患側肩膀,每天早晚各二十次。
      另外患側臉部向上之俯臥睡姿、餵食或逗玩時誘其轉向患側也很有幫助。在物理治療期間應每個月追蹤評估肌肉鬆緊、頭頸轉動範圍、顱顏對稱大小,依其結果決定繼續物理治療或採早期手術治療。
通常物理治療三個月應該有明顯的進步,若是完全沒有幫助甚或更緊,應早採手術治療。對於那些稍有進展的可以繼續物理治療,三個月後再決定。當幼兒已七、八個月大,若是其頭頸轉動仍然受限,繼續物理治療已沒有什麼幫助,徒然增加顱顏變形而延遲了其恢復的時間。
      在物理治療期間,若是有明顯漸進的半邊顏面發育不良,不論年齡,都應早採手術治療。不可因懼怕手術而耽誤了治療時機。 肌性斜頸之手術方法是將纖維化沒有彈性之胸鎖乳突肌切斷或部份切除,讓頭頸可自由轉動。此手術僅需時約三、四十分鐘,即使對小嬰兒也不是太大的負擔;而且很少有手術併發症,可以採門診手術方式或住院一兩天。
術後兩星期開始做頭頸轉動及被動伸展之物理治療,以避免胸鎖乳突肌斷端再癒合。更重要的是藉持續之復健運動可矯正長期斜頸之慣性姿勢,並加強患側其他肌肉之運動,促進廢用性萎縮骨骼肌肉的恢復。較大年齡兒童之斜頸姿勢往往已根深蒂固,術後很難令其自我要求擺正頭頸,除復健運動外可配製頸圈固定姿勢。術後之復健治療至少需持續六個月,亦需定期門診追蹤。
      根據統計,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肌性斜頸幼兒不需手術即可恢復正常,其餘的也可經由手術治療而恢復其頭頸正常轉動。早期的物理治療與術後之復健運動都必須持續而徹底,才能即時恢復正常轉動及減少顱顏形狀之改變。當斜頸症狀消除,其所伴隨之斜頭症亦因顱骨之重塑作用而漸漸恢復。 半邊顏面發育不良之情況則恢復較慢,一些較晚接受手術的幼兒需要許多年才變的不明顯。
      總之,嬰幼兒肌性斜頸是一種預後不錯、治療不難的問題,只要按部就班循序而進,接受並利用其治療方式,皆可有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