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區間

連續血糖監測簡介

丁瑋信醫師 1557    
TAGS
連續血糖監測簡介

連續血糖監測簡介

馬偕兒童醫院兒內分泌科資深主治醫師丁瑋信

小君在8歲時被診斷為第1型糖尿病,每天三餐飯前、睡前都必須驗血糖後注射胰島素,以維持血糖正常。由於與醫師衛教師營養師積極配合,多年來將血糖控制在合理範圍,將自己身體照顧得很好。長大後、也順利地完成學業、就職、找到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並在親朋好友的祝福下完婚。婚後不久,小君就懷孕了。懷孕的媽媽特別多愁善感,小君心中的小劇場就開演了:聽人家說,懷孕期間不能使用某些種類胰島素耶;懷孕期間血糖特別難控制耶; 懷孕期間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寶寶出生後會有巨嬰、低血糖、心臟病等問題耶……

小君將心中的憂慮告訴了醫師,醫師安慰小君,懷孕時努力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的範圍絕對是維持媽媽和寶寶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好好監測血糖並根據血糖的高低、食物的份量決定施打胰島素的劑量是起碼的要求。現今,因為科技的進步,監測血糖有另一個新選擇:連續血糖監測。將感應器埋到皮下後每日只要驗兩次指尖血來矯正機器。感應器可以每5分鐘監測一次血糖值,並將血糖變化的趨勢完整記錄下來,對控糖更有幫助。在醫師的建議下,小君裝設了7天的連續血糖監測,找出自己血糖變動的規律。並且在懷孕十個月後,順利生產下一個健康活力的寶寶,享受當媽媽的喜悅和滿足。

什麼是連續血糖監測、有什麼好處?

對於糖尿病病患而言,要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血糖監測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傳統血糖監測,可以在家中自備血糖機,每日1-4次採集指尖血,以便得知當時的血糖數值。然而再怎麼努力驗血糖,一天最多扎針7-8次就已經非常辛苦了,僅能稍微知道每個時間點的血糖值,無法得知整天血糖變化的樣貌。連續血糖監測是將一個軟針(感應器)埋到患者手臂或是腹部皮下後,機器會利用埋在皮下一支小軟管的尖端微電極,以葡萄糖氧化酶方式,測定組織間液葡萄糖濃度的變化,並轉化成電流訊號傳遞出來。組織間液葡萄糖濃度的變化反應了血管中的血糖變化,可經由換算推測出人體的血糖數值。這系統每5分鐘記錄一次血糖值至主機,每天即可連續記錄288個血糖值。即時(real time)的連續血糖監測可以顯示當前血糖數值、血糖變化的趨勢,讓病人可以立即做出反應,以治療或預防低血糖事件及處理持續的高血糖。同時也可以回溯過去5-7天的血糖監測數值、配合藥物、飲食、運動等記錄,做為調整藥物劑量或是飲食建議的參考,讓血糖的控制能有更多科學的證據。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病人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容易產生許許多多的併發症,包括小血管(如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及神經病變)及大血管(如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的病變。過去血糖控制是以糖化血色素(HbA1c)為主要的控制指標。然而最新的研究顯示,落在目標血糖值(70-180 mg/dL)的時間比率(Time in range),也和這些併發症的發生與否息息相關。要瞭解病患的Time in range的時間比例是多少,就非得藉助連續血糖監測的技術了。

此外,連續血糖監測提供的好處還包括:

  1. 相對於傳統血糖機監測血糖,可以更進一步地改善血糖控制。
  2. 瞭解自己每天有多少的時間血糖是在目標範圍內(70-180 mg/dL)
  3. 發現病人平常無法察覺的低血糖(特別是夜間低血糖)
  4. 病人可以更加瞭解藥物(包含口服降血糖藥及胰島素)、飲食、運動及疾病是如何影響自己的血糖變化。
  5. 可以藉由網路系統,即時跟自己的親人、甚至是醫療團隊分享自己的血糖資訊。

連續血糖監測健保給付規定

台灣的全民健保在國際上享有極大的美名及聲譽,病人付出低廉的健保費,就可以享受極高品質的醫療照顧服務。因為血糖的監測對第1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健保對於領有第1型糖尿病重大傷病的病友,提供了每個月120片試紙的給付。就連最新的連續血糖監測,也在各方的努力爭取下,於20170301日納入了健保給付的範圍。

在全民健保的規範之下,若病人為領有第1型糖尿病重大傷病、新生兒低血糖、近全胰臟切除等患者且符合以下任一條件,1有兩次可以接受連續血糖監測的檢查,包括:血糖過度起符且最近6個月糖化血色素大於等於8%低血糖無感者、常有嚴重低血糖, 須他人協助治療, 最近三個月有因低血糖至急診或住院、懷孕等。其他如第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等病友如果想要使用連續血糖監測來隨時瞭解自己的血糖變化必須自費裝置。

結語

 現今我們已經有了非常好的胰島素幫浦,再加上連續血糖監測的技術,已經可以大符改善病人的血糖控制並減少低血糖的風險。期待未來,隨著演算法及人工智慧的進步,將這兩者加以結合,可望有人工胰臟(Closed loop artificial pancreas)的發明。根據病人血糖的變化,機器自行決定胰島素輸注的劑量。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精準地控制在正常的範圍中,減少長期併發症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