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區間

【媒體報導】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服務

日期: 2013-12-13 | 來源: 公 11318    

媒體

中央社

記者

龍瑞雲

日期

102年12月12日

版面

 

標題

遠距照護首次結合心臟科

馬偕醫院表示,平均每年約4000多人植入心臟節律器輔助心臟功能,為更完善追蹤並掌握患者情況,領先結合雲端推出遠距照護。

馬偕醫院院長楊育正表示,患者急性期在醫院接受點狀式治療,不過當疾病變成慢性模式,還有許多後續需要追蹤監測,提供給患者更好的照顧。

馬偕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李應湘表示,心肌梗塞、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等患者,植入體內心臟節律器或去顫器可降低總死亡率,平均每年約新增4000多名病人植入或更換電池,以維持生命或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

李應湘指出,台北及淡水馬偕約有1000名植入患者定期追蹤,平均每3個月或半年需回醫院追蹤確認胸前節律器是否正常運作。不過這仍有不足之處,為提供患者更好服務及追蹤,推出「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服務」。

李應湘說明,遠距照護服務是使用者付費制度,每個月需依使用服務項目收取費用,遠距服務提供的是定期監測,只要節律器有發出任何訊號,醫院方都會收到患者心律即時判讀與分析,並定期與狀況異常者電話關懷及健康諮詢。

李應湘說,沒有使用遠距服務患者,建議也需定期追蹤,裝置節律器的目的是讓患者恢復正常狀況,因此患者維持正常生活習慣即可,平常注意血糖、血壓、膽固醇變化,並注意體內節律器不要受到強烈撞擊。

馬偕副院長施壽全指出,馬偕醫院遠距照護服務成立有10年多,服務範圍也擴及偏鄉地區,包括新竹尖石鄉,也提供血壓、血糖、呼吸等健康遠距照護,今年結合心臟內科應用雲端推出「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服務」。

施壽全說,遠距照護也應用在婦科癌症患者,未來將應用在體表心律監測圖。

 

媒體

iCARE 愛健康

記者

周怡倫

日期

102年12月12日

版面

 

標題

馬偕醫院率先推出遠距照護  造福心臟節律器患者

患者使用節律器

加裝心臟節律器,也能遠距照護,馬偕醫院率先推出這項服務,十二日舉行記者會,並邀請患者現身說法。

52歲邵姓婦人,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病史,因心律不整多次昏倒,去年8月因不整脈復發而接受植入體內心臟去顫器,每三個月返診追蹤,並在今年7月加入馬偕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服務。病人10月接連2次心跳飆高至每分鐘近200下、觸發心臟去顫電擊,醫護團隊不僅隨即關心病人狀況,更迅速安排複診,調整治療方案。藉由遠距雲端紀錄傳輸與專業醫護團隊即時監測應變下,至目前為止,病人未再發生電擊情況,得以重拾自信與健康生活。

「若心臟活動失去規則,嚴重者只要持續3秒,病人就會昏倒,4分鐘內若未急救就會引起腦損傷,10分鐘後腦死機率則大為增加」,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郭任遠說明,可植入性體內心臟節律器(含去顫器)有助於心肌梗塞、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的病人降低總死亡率。

他說,在台灣,每年約有4000多名病人植入心臟節律器,或更換電池以維持生命,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後續每三個月至半年,得回醫院追蹤確認胸前的節律器是否正常運作,但因門診時間有限,非心臟電生理或節律專科醫師大多無法有效率地運用節律器所紀錄的資料,進而給予主動且適當的治療建議。

 鑽研國內外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服務的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李應湘說,為提供病人更好的服務品質、在分秒必爭的護心行動中為病人奪回發球權,結合遠距照護優點,率先推出「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服務」,由資深專業護理人員,主動客製化病人心律紀錄及節律器安全性監測,進而視病人狀況即時給予護理指導及心理支持,並提供主治醫師上傳資訊分析作為回診治療依據,病人使用服務後反應更安心,就像「多一份保障」。

(李應湘醫生

(李應湘醫生說明裝置心臟節律器的患者遠距照護)

李應湘表示,醫療科技加上雲端資訊,讓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服務可說是為每位病人「量身打造」,針對心衰竭及心肌梗塞病史者,醫護團隊可客製化設定心衰竭之肺部積水及心肌梗塞前之心電圖變化監測,抑或是近期天氣變化較大,高齡病人心臟疾病誘發率增加,遠距護理人員可依據病人狀態及環境變因,主動調整資料上傳的固定時間,方便預先觀察高危險群病人的身體變化,主動積極應變,掌握病人健康狀況。 

以邵姓病人為例,當有胸悶或喘不過氣時,節律器適時的幫助心臟得以正常運作,回想起被電擊的時候還是覺得「怕怕的」,但護理師針對異常現象給予專業的詢問與溫暖的問候,真的有種「像家人的感覺」,也讓自己緊張的心情可以獲得紓解。 

馬偕紀念醫院遠距暨居家照護中心護理長魏淑平表示,中心護理師臨床經驗均超過10幾年,一旦監測到病人發生異常反應,或病人自覺不適的資訊主動上傳,護理師皆可第一線主動關心及協助判斷病人目前身體狀況,給予情緒支持、疾病衛教或安排回診追蹤,並將資料分析同步提供主治醫師參考,層層保護即是為了降低憾事發生,給予病人更好的醫療照護品質。 

為提供裝置心臟節律器病人更多元化的服務,馬偕紀念醫院於台北及淡水院區均設有「節律器門診」,由郭任遠主任及李應湘醫師分別針對此類病人進行完整之後續追蹤與服務。

 

 

媒體

聯合晚報

記者

黃玉芳

日期

102年12月12日

版面

 

標題

馬偕推心律不整遠距照護


護士在遠距照護一名邵姓婦人因心律不整多次昏倒,去年裝了心臟節律器,今年加入馬偕的遠距照護服務後,10月時她接連兩次心跳飆高至每分鐘近200下,節律器因而啟動電擊功能,促使「當機」的心臟「重開機」,護理人員發現異常,主動打電話關心,更提供節律器上傳資訊,並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  心律不整嚴重時,短短3秒鐘病人就會倒下,此時可藉由心臟節律器幫病人的心跳「合拍」。馬偕醫院推出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服務,可主動監測病人心跳數、節律器安全性。

台北馬偕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李應湘說,每年約有4000多人植入心臟節律器或要更換電池,需每三個月到半年回診一次,讓節律器維持正常運作。

心律不整患者需密集回診,否則一旦心臟活動不規則,嚴重時只要3秒患者就會昏倒,4分鐘內沒有急救,就可能造成腦損傷。不過患者每次回診時,因門診時間有限,有時醫師不見得能運用節律器資料,給予適當的建議。

馬偕推出自費遠距照護服務,患者在家中有傳輸機器連接網路或電話線,可固定每個月上傳一次,或當機器有異常、患者覺得不適時就可按鈕,病人的心跳數或活動量、儀器電池量等資訊,就可上傳到雲端,醫護人員再上網察看。醫護人員還可以注意期間患者是否已有發作,給予調整藥物的建議。

 

 

馬偕醫院推出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服務,可主動監測病人心跳數、節律器安全性。記者蘇健忠/攝影

 

醫師李應湘

台北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應湘上午出席心律不整遠距醫療記者會,說明透過遠距監測裝設心臟節律器病患的照護服務,將可大大降低病人死亡率。 

聯合報系攝影中心/記者蘇健忠/攝影

 

媒體

聯合晚報(即時)

記者

黃玉芳

日期

102年12月12日

版面

 

標題

心臟節律器  馬偕推遠距照護

心律不整嚴重時,只要短短3秒鐘病人就會倒下,心臟節律器可以幫病人的心跳「合拍」,馬偕醫院推出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服務,可主動監測病人心跳數、以及節律器安全性。

心律不整患者需密集回診,否則如果心臟活動不規則,嚴重時只要3秒患者就會昏倒、4分鐘內沒有急救,就可能造成腦損傷。不過患者每次回診時,因門診時間有限,有時醫師不見得能運用節律器資料,給予適當建議。

馬偕推出自費的遠距照護服務,患者可把家中傳輸機器連接網路或電話線,固定每個月一次上傳,或當機器異常、患者覺得不適時按下按鈕,即時把病人的心跳數或活動量、儀器電池量等資訊上傳到雲端,醫護人員再上網察看。醫護人員還可以注意期間患者是否已有發作,給予調整藥物等建議。

 

媒體

健康醫療網

記者

郭庚儒

日期

102年12月12日

版面

 

標題

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  即時監測掌握健康

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 即時監測掌握健康

國內每年約有4千多名心律不整患者,植入心臟節律器以維持生命,並每3個月回醫院追蹤,確認節律器是否正常運作,但因門診時間有限,大多無法有效運用節律器的資料紀錄,給予主動且適當的治療建議。為此,馬偕醫院今年7月試辦「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服務」,由資深專業護理人員客製化病患的心律紀錄及節律器安全性監測,視病患的狀況即時給予護理指導及心理支持,並提供主治醫師上傳資訊分析作為回診治療依據,目前已服務10多名病患,病情都獲得良好控制。

嚴重心律不整患者,只要持續3秒就會昏倒,4分鐘內未急救會引起腦損傷,10分鐘後就可能發生腦死;一名52歲邵姓婦人,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病史,因多次心律不整昏倒,今年7月加入馬偕醫院的「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服務」,迄今未再發生昏倒的情況。邵女士說,當有胸悶或喘不過氣時,節律器能適時的幫助心臟得以正常運作,醫院護理師也會針對異常現象給予專業的詢問與溫暖的問候,有種「像家人的感覺」。

馬偕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李應湘指出,該患者去年8月接受植入體內心臟去顫器,今年7月加入「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服務」,10月時曾發生2次心跳不整情形,心跳飆高至每分鐘近200下,觸發心臟去顫電擊,醫護團隊立即致電關心病患狀況,並安排複診調整治療方案。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郭任遠表示,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服務可針對心律不整、心肌梗塞,以及心臟衰竭患者,量身打造客製化設定心衰竭肺部積水、心肌梗塞前的心電圖變化監測,或依據病患狀態及環境變因,主動調整資料上傳的固定時間,預先觀察高危險群的身體變化,主動掌握健康狀況,費用約每個月2000至3000元。

 

 

媒體

台灣醒報

記者

李昀澔

日期

102年12月12日

版面

 

標題

心律不整時 節律器結合遠距照護

 

 

 

 

 

醫療技術搭配雲端系統,讓體內裝有心臟節律器的病患,可以在家裡接受專業照護!台北馬偕醫院心臟內科團隊發展「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服務」,按時將節律器紀錄的資料透過雲端系統回傳醫院,交由資深護理人員判讀,並隨時監測病人生理狀況,不僅能夠提升病人回診效率,也可爭取更多急救時效。

「許多疾病慢性期的照護,往往跟急性期的治療一樣重要。」馬偕醫院院長楊育正指出,居家照護常與醫療體系脫鉤,但光靠門診評估治療效果的方式也不夠穩定,在醫療紀錄全面電子化的趨勢下,結合現有生理監測裝置功能與雲端系統,才能符合多數病人遠距照護的需求。


醫師李應湘

 

 

 

 

 

 

馬偕醫院心臟內科加護病房主治醫師李應湘表示,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系統能即時監測病人生理狀況,也可提升門診與急救的效率。

 

馬偕醫院心臟內科加護病房主治醫師李應湘表示,台灣每年有4000人因為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的問題,必須在體內植入結合心臟去顫器功能的節律器,而機器運作情形及植入成效,多半是由醫師在病人回診時評估,但在門診空間、設備、時間都有限的狀況下,節律器所紀錄的豐富數據常未獲得有效運用。

「遠距照護系統以使用便利、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為原則,」李應湘說,「通常會將傳輸機器擺在床頭等,距離患者約5公尺的範圍內,即可隨時接收節律器釋放的訊號,再透過雲端回傳醫院。」

節律器日常訊號由資深護理人員判讀,甚至可以進一步監測病人的活動狀態,作為評估治療效果的重要依據,且由於院方在病人回診前已取得許多生理數據,醫師可事先瞭解病況,相對提升門診效率。

該系統不僅能被動接收節律器資料的定時回傳,在去顫器執行電擊時,系統也會同步以簡訊方式通知醫師;一旦病人感到身體不適,則可利用傳輸機器的求救功能,主動將當下的節律器資料回傳醫院,以便院方立即評估其病況。

雲端系統結合醫療技術與裝置的應用日新月異,高雄榮總去年底即曾推出搭載心電圖無線傳輸系統的救護車,在病患進行急救同時,將心電圖資料傳送至醫師手機,醫師便能據此評估是否有心肌梗塞可能,甚至在患者到院前,醫療團隊已準備就緒。

馬偕醫院副院長施壽全表示,該院已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節律器的遠距即時監測系統,目前正著手開發部分婦科癌症的遠距照護服務。

 

 

媒體

中央社

記者

龍瑞雲

日期

102年12月12日

版面

 

標題

雲端照護心臟病患  馬偕領先(圖)

雲端照護心臟病患 馬偕領先 (圖)

馬偕醫院醫師李應湘12日說,平均每年4000人植入心臟節律器,

台北及淡水馬偕約有1000名植入患者定期追蹤。為掌握患者情況,

馬偕領先結合雲端推出遠距照護。

 

 

 

 

 

 

媒體

聯合報

記者

詹建富

日期

102年12月13日

版面

 

標題

心律不整遠距照護 在家更安「心」

 

醫師李應湘

嚴重心律不整患者一發病,可能短短3秒就會倒下,一旦未立即急救,容易發生猝死意外。馬偕醫院昨天發表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服務,患者返家可透過雲端紀錄傳輸,加上醫護團隊即時監測,居家更安「心」。

馬偕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李應湘指出,國內每年約有4000多名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等因素,接受植入心臟節律器的患者,但病患術後頂多每3個月到半年回診一次,其他時間可能只有「簡單維持心跳」的基本功能,一旦心臟搏動不規則,或遇到節律器電池沒電,都可能讓病患隨時處於危險境地。

馬偕參考美、日等國作法,結合遠距照護及雲端紀錄服務,患者在家中只要裝上傳輸機器,並連接電話線,即能每天自動上傳病患的心律資料;一旦患者覺得不舒服,按下去顫器按鈕的同時,在醫院端的專業醫護團隊則會24小時監看病人的心跳數或活動量,進行心律即時分析判讀,一旦發現異常將通知患者盡快回診。目前接受遠距照護及租用傳輸器費用,每月約2至3千元。

李應湘以一名52歲的邵姓婦人為例,對方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病史,去年因心律不整而有多次昏倒紀錄,她接受體內心臟去顫器植入治療,並於今年7月加入馬偕的遠距照護服務。這段期間透過遠距監測發現,婦人10月曾兩度啟動電擊,讓心跳恢復正常,院方進一步確認是婦人常出現不整脈情形,甚至兩度心跳飆高至每分鐘近200下,才啟動心臟去顫器。

馬偕醫院院長楊育正表示,隨著國內高齡化社會來臨,有心臟問題的患者越來越多,透過遠距照護服務,主動監測病人心跳數、節律器安全性,延伸醫療照顧更全面,完善照護病人需求。

 

媒體

自由時報

記者

洪素卿

日期

102年12月13日

版面

 

標題

心臟節律器遠距服務  遙控也能關心

台灣每年約有4000人因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等因素,接受手術植入心臟節律器、去顫器等儀器,延續生命並提高生活品質。但約莫每3到6個月要回院複診追蹤。

馬偕醫院推出「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服務」,患者可以定期將節律器裡的紀錄上傳,供醫師分析解讀;一旦緊急發生嚴重心律不整等事件,患者也可以緊急上傳資料,讓醫師從遠端判斷是否需要就醫複診,或調整用藥。

之後醫護人員在她上傳的資料中發現此一異狀,為她安排複診,由醫師從儀器上傳的資料中,調整治療方案。之後,她的心臟再也沒有發生過需要緊急電擊的情況。52歲的邵姓婦人,過去曾多次因心律不整昏倒,去年8月手術植入體內心臟去顫器,今年7月加入馬偕醫院的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服務。10月時

接連2次因為心臟跳動過快,幾乎每分鐘跳到快200次,以致去顫器啟動電擊,促使她的心臟回復正常跳動。

患者在遠距操作儀器

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應湘指出,判讀心臟節律器記錄的資料後,可以用來微調治療方案。例如調整去顫器的設定,以減少不必要電擊次數,降低電擊產生的傷害。

此外,心衰竭及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也可針對個別患者設定心衰竭的肺部積水及心肌梗塞前的心電圖變化監 測,甚至依據天氣變化、環境變化調整資料上傳頻率,預先觀察身體變化。

 

 

圖為模擬病人主動上傳心臟節律器資料。(馬偕醫院提供) 

 

 

媒體

中華日報

記者

黃興文

日期

102年12月13日

版面

 

標題

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  患者福音

心律不整嚴重時可能 3秒鐘就倒地。馬偕醫院推出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客製化病人心律紀錄及節律器安全性監測,視病人狀況即時給予護理指導及心理支持,並提供主治醫師上傳資訊分析作為回診治療依據。

 52歲邵姓婦人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因心律不整多次昏倒,接受體內心臟去顫器已 1年多,每 3個月回診追蹤,今年 7月接受馬偕醫院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 10月曾 2次心跳飆高,達每分鐘近 200下、觸發心臟去顫電擊,院方立即安排複診,藉由遠距雲端紀錄與醫護監測,病人未再發生電擊情況。

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郭任遠說,台灣每年約有 4000多名病人植入心臟節律器或更換電池,每 3個月至半年需回醫院追蹤,但因門診時間有限,並非每名醫師都有時間解讀節律器所記錄的資料,提供治療建議。

心臟節律器遠距照護由護理人員客製化病人心律紀錄及節律器安全性監測,視病人狀況即時給予護理指導及心理支持,並提供主治醫師上傳資訊分析作為回診治療依據。

心臟內科資深主治李應湘指出,針對心衰竭及心肌梗塞病史者,醫護人員可設定心衰竭肺部積水及心肌梗塞前的心電圖變化監測,可調整資料上傳時間,隨時掌握患者狀況,患者在家用傳輸機器連接網路或電話線,將健康狀況資料上傳,再由醫護人員給予建議。

<.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