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區間

馬偕跨領域研究團隊發展出將癌症翻轉出來的活體平台

日期: 2015-03-13 | 來源: 公共事務課 3421    

媒體

蘋果日報(即時)

記者

邱俊吉

日期

104年3月12日

版面

 

標題

在斑馬魚皮膚上研究癌症  登國際期刊

 

許多癌症如乳癌很容易轉移,治療困難,但若轉移至動物上研究,需要長時間誘發才能進行藥物篩檢,研發時間極長、價格昂貴。台北馬偕兒童醫院、中原大學及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將原本不易於體內觀察或追蹤的癌症部位,「翻轉」至斑馬魚的體表,變得容易觀察,有助建立快速藥物篩檢平台,已刊登於國際期刊《腫瘤標靶》且申請專利。

馬偕兒童醫院遺傳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達雄是此研究團隊成員,他表示,研究團隊透過特殊技術,將癌症轉移組織表現在斑馬魚皮膚表面,如此一來不必解剖,用肉眼即可判斷是否有腫瘤產生,可快速找到抑制藥物以觀察其治療成效,大為縮短研發時程與成本。

團隊成員解釋,斑馬魚近幾年來在醫學研究上扮演重要角色,主要是斑馬魚胚胎發育與組織學上的機制,均與哺乳動物一致,且斑馬魚胚胎及哺乳類系統皆能產生相似的生理反應,因此在斑馬魚身上進行藥物實驗得到的結果,也適用於人體,這次的成果也是癌症研究的一次突破。

媒體

華人健康網

記者

駱慧雯

日期

104年3月12日

版面

 

標題

斑馬魚皮膚查癌蹤  加速藥物篩選

癌症轉移患者如何更快找到合適的藥物?乳癌等惡性腫瘤,一旦發生轉移,治療更加棘手,現行癌症轉移動物模型需要長時間誘發才能進行藥物篩檢,研發時間長且價格昂貴。不過,國內研究發現,將癌症轉移組織「翻轉」至斑馬魚皮膚表面,用肉眼就能判斷腫瘤是否產生,有助於加速藥物篩選的作業時間。

 

這項由馬偕兒童醫院遺傳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達雄、中原大學生技系蕭崇德博士、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李岳倫博士等人共同進行的研究,將原本不易於體內觀察或追蹤的癌症部位,藉由「翻轉」至體表變得容易觀察,建立快速藥物篩檢的癌症斑馬魚活體平台,成果已刊登於國際期刊《腫瘤標靶》(Oncotarget)且申請專利。

生理型態反應相似!斑馬魚實驗結果適用於人體

研發團隊針對c-myc致癌基因活化DNA複製蛋白Cdc6 來促使癌細胞增殖轉移的機制,將癌症轉移組織表現在斑馬魚皮膚表面。李岳倫博士表示,如此一來,不必再透過解剖,用肉眼就可判斷是否有腫瘤產生,可以快速找到抑制藥物以觀察其治療成效,因此可以大為縮短研發時程與成本。

研究團隊表示,斑馬魚近幾年來在醫學研究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主要是斑馬魚的胚胎發育與組織學上的機制與哺乳動物一致,能產生相似的生理及形態的反應,因此在斑馬魚身上做藥物實驗所得到的結果,也適用於人體。而此次研究結果,也將是癌症研究的再一次突破。

 

媒體

優活健康網

記者

張瓊文

日期

104年3月12日

版面

 

標題

癌症轉移斑馬魚  助找到抑制藥物

癌症總是令人聞之色變,每當患者得知自己罹癌時,往往會覺得天空一片黑暗,像是被判了死刑般,但日前國內卻有研究將不易於體內觀察或追蹤到的癌症部位,藉由「翻轉」至體表,如此一來,不必再透過解剖,用肉眼就可判斷是否有腫瘤產生,以便快速找到抑制藥物,增加治療成效。

癌症轉移斑馬魚於上 不僅降成本也易觀察

該研究主要是由馬偕兒童醫院遺傳科林達雄醫師,與中原大學蕭崇德博士、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李岳倫博士共同進行研究,對此林達雄醫師表示,像是乳癌這類惡性癌症,其實是很容易進行細胞轉型,形成癌症轉移,導致治療成效不佳。

若以現階段的癌症轉移動物模型來說,其實是需要長時間的誘發,才能進行藥物篩檢,而這類藥物不但研發時間長,且價格昂貴,但藉由研發團隊針對致癌基因活化DNA複製蛋白Cdc6,來促使癌細胞增殖轉移的機制,將癌症轉移組織表現在斑馬魚皮膚表面,不僅可降低成本,更能容易觀察到腫瘤。

斑馬魚胚胎的機制 與哺乳動物一致

蕭崇德博士表示,早期利用斑馬魚進行抗癌藥物的篩選並不成功的原因在於,過去的研究只能在斑馬魚出生後1個月到2年間產生腫瘤,但此次研發團隊提供了可在受精後1週左右,產生腫瘤的斑馬魚模型,適合進行高通量的抗癌藥物篩選。

此外,斑馬魚近幾年來在醫學研究上也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主要是因為斑馬魚的胚胎發育,與組織學上的機制與哺乳動物一致,並且斑馬魚胚胎及哺乳類系統皆能產生相似的生理及形態的反應,因此,在斑馬魚身上做藥物實驗所得到的結果,也適用於人體,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腫瘤標靶期刊》。

媒體

中國時報

記者

廖珮妤

日期

104年3月12日

版面

 

標題

斑馬魚活體平台  快速觀察癌細胞病變

國內癌症藥物快速篩檢有重大突破!馬偕醫院、中原大學、國衛院研究團隊首創,利用癌症組織轉移技術,讓藥物實驗用的斑馬魚,可在出生後1周,就產生腫瘤,且腫瘤長在體表上,無須解剖,直接用肉眼就能觀察,可大幅節省癌症藥物研發的時間和成本。

「快速藥物篩檢斑馬魚活體平台」研究成果,刊登於最新的國際期刊「腫瘤標靶(Oncotarget)」,並已申請專利。

中原大學生技系副教授蕭崇德說,過去癌症藥物實驗多半使用白老鼠,不過老鼠生長慢,腫瘤又長在體內,需解剖才能發現。

國衛院助研究員李岳倫表示,研究團隊針對c-myc致癌基因活化DNA複製蛋白Cdc6,來促使癌細胞增殖轉移的機制,讓腫瘤長在斑馬魚皮膚表面。如此一來,不必再透過解剖,用肉眼就可判斷是否有腫瘤產生,藥物實驗的時候,可以快速找到抑制藥物,觀察治療成效。

馬偕遺傳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達雄說,乳癌、直腸癌等國人常罹患的癌症,很容易因上皮細胞轉變成間葉細胞,隨著血液流到身體各出,造成轉移,導致療效不佳。以斑馬魚做實驗,成本大約只要白老鼠的30到100分之一。研究期待能協助藥廠或其他研究單位,找出抑制癌症轉移的方法。

媒體

中國時報

記者

廖珮妤

日期

104年3月12日

版面

 

標題

藥物研究—體表追蹤癌細胞 斑馬魚建奇功

 

國內癌症藥物快速篩檢研究有重大突破!馬偕醫院、中原大學、國衛院研究團隊首創,利用癌症組織轉移技術,讓藥物實驗用的斑馬魚,可在出生後一周,就產生腫瘤,且腫瘤長在體表上,無須解剖,直接用肉眼就能觀察,可大幅節省癌症藥物研發的時間和成本。

利用斑馬魚皮膚研究癌症的「快速藥物篩檢斑馬魚活體平台」成果,刊登於最新的國際期刊《腫瘤標靶》(Oncotarget),並已申請專利。

中原大學生技系副教授蕭崇德說,過去癌症藥物實驗多半使用白老鼠,不過老鼠生長慢,腫瘤又長在體內,需解剖才能發現。

國衛院助研究員李岳倫表示,在老體體內植入變異基因到長出腫瘤,大約需要2個月。研究團隊針對c-myc致癌基因活化DNA複製蛋白Cdc6,來促使癌細胞增殖轉移的機制,讓腫瘤翻轉長在斑馬魚皮膚表面,且出生後一周即可出現腫瘤。

如此一來,研究人員不必再透過解剖,用肉眼就可判斷是否有腫瘤產生,進一步做藥物實驗的時候,可以快速找到抑制藥物,觀察治療成效。

由於斑馬魚胚胎發育和組織學上的機制,都與哺乳動物一樣,加上生長周期短,幾天就孵化,馬偕遺傳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達雄說,斑馬魚近年來在醫學研究上扮演重要角色,一些遺傳代謝、肥胖研究都會利用斑馬魚。

林達雄說,乳癌、直腸癌等國人常罹患的癌症,很容易因原發處的細胞轉變成間葉細胞,隨著血液流到身體各處,造成轉移,導致療效不佳。以斑馬魚做實驗,成本大約只要白老鼠的30到100分之一。研究期待能協助藥廠或其他單位,找出抑制癌症轉移的方法。

媒體

中廣新聞網

記者

黃仲丘

日期

104年3月12日

版面

 

標題

「反轉」癌變反應  斑馬魚皮助癌藥開發

過去癌症藥物動物實驗,藥物研發時間長且價格昂貴。馬偕醫院研究團隊和中原大學及國國衛院合作,將原本不容易在實驗動物體內觀察或追蹤的癌症部位,「翻轉」到斑馬魚的體表,可大幅減少研發的時程和成本,這項研究的結果,可應用在乳癌等各類腫瘤藥物的開發研究。

老鼠或是其它哺乳動物,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癌症誘發,才能夠進行藥物篩檢實驗,因此過去像乳癌這種容易轉移和再發的惡性癌症,以目前的動物模型,研發時間長且價格昂貴。

馬偕醫院研究團隊和中原大學及國國衛院合作,將原本不容易在實驗動物體內觀察或追蹤的癌症部位,「翻轉」到斑馬魚的體表,將c-myc致癌基因活化DNA,它複製蛋白Cdc6 ,促使癌細胞增殖轉移的機制,表現在斑馬魚皮膚表面。

換句話說,可以直接在斑馬魚的皮膚觀察腫瘤的變化,馬偕兒童醫院遺傳科主治醫師林達雄說:「它長得很快,它一次可以長很多的魚,那做大量的篩檢,或是一個大數量的觀察,他是比較快。老鼠或是其它動物的模式,成長的時間比較久,發生癌症的時間也相當久,那樣對於整個在快速找到治療方式的醫藥時代來講,這樣子是會有點慢,養魚的成本也比較低,比老鼠要低,一缸魚就可以養很多。」

林達雄說過去,斑馬魚在國內也曾運用在肥胖疾病的研究,國際上也有用來研究小腦萎縮症和漸凍人症。由於斑馬魚的胚胎發育與組織學上的機制與哺乳動物一致,因此在斑馬魚身上做藥物實驗所得到的結果,也適用於人體。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在國際期刊「腫瘤標靶(Oncotarget)」上,並申請專利。可以做為應用在乳癌等各類腫瘤藥物的開發研究平台。

媒體

人間福報

記者

陳玲芳

日期

104年3月12日

版面

 

標題

癌轉移斑馬魚 加速藥物篩選

許多癌症很容易轉移,治療困難,若轉移至動物上研究,需要長時間誘發才能藥物篩檢,研發費時費力、價格昂貴。

台北馬偕兒童醫院、中原大學及國家衛生研究院,昨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將不易體內觀察或追蹤的癌症,「翻轉」至斑馬魚的體表(皮膚上),變得容易觀察,建立快速藥物篩檢平台。研究由馬偕兒童醫院遺傳科林達雄醫師,與中原大學蕭崇德博士、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李岳倫博士共同進行。

林達雄強調,研發團隊針對致癌基因活化DNA複製蛋白Cdc6,來促使癌細胞增殖轉移的機制,將癌症轉移組織表現在斑馬魚皮膚表面,不僅可降低成本,更能容易觀察到腫瘤。

林達雄強調,研究團隊透過特殊技術,將癌症轉移組織表現在斑馬魚皮膚表面,如此一來不必解剖,用肉眼即可以判斷是否有腫瘤的產生,可快速找到抑制藥物以觀察其治療成效,大為縮短研發時程與成本。

蕭崇德表示,早期利用斑馬魚進行抗癌藥物篩選並不成功,原因在於過去研究只能在斑馬魚出生後一個月到兩年間產生腫瘤,此次研發團隊提供可在受精後一周左右,產生腫瘤的斑馬魚模型,適合進行高通量的抗癌藥物篩選。

斑馬魚近幾年來在醫學研究扮演十分重要角色,主要因為斑馬魚的胚胎發育與組織學機制,與哺乳動物一致,斑馬魚胚胎及哺乳類系統,皆能產生相似生理及形態的反應,斑馬魚身上藥物實驗結果,也適用人體。此癌症研究重要突破,論文刊登於《腫瘤標靶期刊》。

媒體

台視

記者

 

日期

104年3月12日

版面

 

標題

乳癌治療新福音!斑馬魚助癌續胞追蹤 癌細胞翻轉斑馬魚皮膚

許多癌症像是乳癌等癌細胞都很容易轉移,也不好觀察。為了更清楚追蹤癌症腫瘤的位置,馬偕醫院和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可以把原本不易在體內觀察或追蹤的癌症部位,「翻轉」至斑馬魚的體表,如此一來,不必解剖,用肉眼就能看到,這有助於建立快速藥物的篩檢平台,這項研究成了世界首例,也登上國際期刊。

一隻隻斑馬魚,在水中游啊游,牠不但可以當寵物,現在更可以拿來研究乳癌。台灣醫療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將原本不易在體內追蹤癌細胞的部位,「翻轉」至斑馬魚的表皮,變得更容易觀察,還登上國際期刊申請專利,成了世界首例。

許多癌症都很容易轉移,乳癌就是其中之一,不過並不容易觀察。現在把乳癌細胞轉移到斑馬魚皮膚表面上,如此一來不必解剖,用肉眼就能直接看到。

以往透過老鼠研究,因為在體內,所以觀察困難,班馬魚就容易很多,尤其過去病變時間長達ㄧ兩年,非常耗時,現在七天就有變化,加快研究速度。斑馬魚近幾年來在醫學研究上扮演重要角色,除了他的體內構造和組織和哺乳類一致,也能產生相似的生理反應,若研究加快,可以快找到抑制藥物,對乳癌治療,甚至是肝癌和大腸癌來說,都是一大福音。

媒體

中央社

記者

龍珮寧

日期

104年3月15日

版面

 

標題

翻轉斑馬魚  縮短癌藥研發

斑馬魚常用在癌症藥物開發,過去實驗都在魚體內,馬偕團隊透過「翻轉」,就能在魚體表面完成試驗,縮短研發時程與成本,登上期刊。

馬偕兒童醫院遺傳科醫師林達雄、中原大學生技系博士蕭崇德、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李岳倫等進行斑馬魚與癌症研究成果日前刊登在「腫瘤標靶(Oncotarget)」國際期刊,並申請專利。

林達雄表示,癌症藥物動物試驗中,需長時期誘發癌症後進行藥物篩檢實驗,對於乳癌這類的惡性癌症,易轉移、再發,傳統研究藥物期間長且價格貴。

由於近年來斑馬魚在醫學研究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斑馬魚胚胎發育與組織學上的機制與哺乳動物一致,若在斑馬魚身上進行藥物實驗得到的結果,也適用在人體。

李岳倫表示,研究團隊針對c-myc致癌基因活化DNA複製蛋白Cdc6,促使癌細胞增殖轉移,將癌症轉移組織表現在斑馬魚皮膚表面,這樣就不再需要透過解剖,就能用肉眼判斷是否有腫瘤產生。

李岳倫說,有利於快速找到抑制藥物以觀察其治療成效,可縮短研發時程與成本,也就是透過「翻轉」到體表助於觀察癌症變化,建立快速藥物篩檢的癌症斑馬魚活動平台。

蕭崇德說,過去透過班馬魚進行抗癌藥物篩選並不成功的原因是只能在體內進行,也就是要等到魚出生1個月到2年間產生腫瘤;研究團隊的成果是在受精後1週左右就能產生腫瘤斑馬魚模型,有助於應用在乳癌等各類腫瘤藥物開發研究平台。

<.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