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兒童醫院十周年系列活動】
相差12天出生的雙胞胎參加早產兒回娘家
馬偕兒醫提醒早產兒家長:定期追蹤及時轉介很重要
馬偕兒童醫院今(22)日舉辦早產兒回娘家活動,現場一對可愛的姐妹花小花貓與小牛妹特別引人注目。小花貓23週出生,體重僅570克,醫師評估妹妹適合以「間隔生產」方式,所以持續在媽媽體內多養了2週,在25週提早出生,兩姐妹目前已經滿3歲,在定期追蹤與細心照護的情況下,姐妹倆活蹦跳動非常可愛。
鄭小姐當時第二次懷孕,因為過去曾有早產的經驗讓爸爸媽媽更加謹慎小心,轉診至馬偕紀念醫院進行定期產檢,並且在懷孕14週時進行子宮頸環紮術,以降低早產機率。但仍在懷孕23週時,因腹痛出血而住院安胎,醫療團隊考量胎兒每多留在子宮內一天,有助於成熟度及存活率,建議進行間隔生產,最後姐姐在23週時出生,妹妹則在25週出生,出生時體重達830克,出生後姐姐住院120天,妹妹則住院92天。
去年小姐妹的早產兒2歲定期追蹤檢查顯示生長發育的指標都已經趕上標準值,但23週出生的姐姐相較於25週出生的妹妹外觀上可看出稍微嬌小了一些,此外,戴著眼鏡矯正的姐姐也曾接受過斜視手術,而小牛妹視力追蹤結果雖有散光問題,但未到需矯正的程度。可見懷孕週數對早產兒長期的狀況是有很明顯的影響。
▲爸爸媽媽帶著小花媽姊姊及小牛妹妹回到「娘家」,當時住了三、四個月的保溫箱,兩姊妹都滿臉新奇。
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張弘洋表示,出生週數在22至25週都是存活邊緣的早產兒,有極高的生命危險及併發症發生率。馬偕兒童醫院致力於高危險新生兒及早產兒的救治,根據統計,近兩年在馬偕醫院出生的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存活率高達99%及96%,遠高於近九成的國內外成績。本次活動則邀請2017年至2021年,出生時體重未達2000公克的早產兒共46組家庭47位早產兒,其中一對雙胞胎參加,也是為這些早產兒進行年度大健檢。
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科資深主治醫師‧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張瑞幸表示,早產兒的挑戰需要醫療端與家屬間的充分合作,在住院期間,由新生兒科醫療團隊全力救治與照護,出院後的追蹤回診更是非常重要,建議早產兒家長至少讓孩子於矯正年齡6個月、1歲、2歲及5歲時定期回醫院做完整的生長發展與健康狀況評估。舉辦早產兒回娘家活動的主要目的也是期待早產兒在2歲追蹤後,每年度亦可以藉著活動,到醫院進行檢測,也可以與其他早產兒家庭交流分享照顧經驗,以便有任何問題可以及早發現、及時轉介與介入治療。
▲回到娘家的早產兒們除了能與住院時負責的主治醫師相見歡,也能接受整體的生長發育檢查,
左圖為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科資深主治醫師張瑞幸;右圖為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張弘洋
張瑞幸強調,臺灣醫療照護水準高,多數急性期的治療會集中在住院期間,但長期生長發育及神經感覺的發展有否異常等,仍需要照顧者及醫療團隊持續投注更多的關心和心力。除了神經心智發展最需密切追蹤外,早產兒的肺功能也較差,發生呼吸道感染及氣喘的比率也較高,其他如心臟、腸胃、腎臟、視力等皆需要長期追蹤觀察。呼籲早產兒家庭與醫療團隊充分合作,重視早產兒後續追蹤檢查,減少錯失及時治療的機率,如小花貓姐姐一般,在追蹤門診及早發現視力異常才得以提早介入治療,改善預後。
當時選擇間隔生產,對鄭小姐來說可說是十分艱辛的挑戰,由於妊娠週數過小的早產兒在視力、聽力等各方面發生異常的風險均較高,因此,在姐姐出生後,鄭小姐還是非常配合醫療團隊,讓小牛妹可以在體內多待了12天。
爸爸媽媽回憶小姐妹剛回到家照顧時的情境說:「說不辛苦是騙人的,光是氧氣瓶要補充交換就是一趟奔波,幸好,姐姐出院後使用氧氣不到一個月,另外,姐妹倆在6個月回診的時候生長發育的狀況稍慢,經過營養及物理治療諮詢後,在家中自行調整照顧,在後續的追蹤結果也都追上標準。」在日常照顧上,除了會特別注意營養外,其他生活上都隨姐妹倆自由的探索,並不給什麼限制,姐妹倆生病的次數也很少,目前僅有視力問題。
爸爸媽媽看著現在一刻都停不下來的姐妹倆,直呼「一切辛苦都忘記了,還打趣的說活潑小花貓姐姐總是爬上爬下,而且組合能力特別好,東西拿到手上,三兩下就學會了,是家裡的拆解小霸王;比較怕生的小牛妹妹愛說話、愛唱歌,常常從出門一路吱吱喳喳的講不停」。
為姐妹倆進行間隔生產的馬偕紀念醫院高危險姙娠學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宜雍提醒,由於高危險孕產婦及極低體重新生兒照護的歷程非常複雜且充滿變數,產婦若有流產史或高危險妊娠,如:高齡、疾病史、妊娠糖尿等,須及早與主治醫師溝通醫療計畫並了解每個孕程可能的風險,建議即時轉診至周產期及高危險新生兒照護設備及人力均齊備之醫療院所,以期增進高危險孕產婦及胎兒的安全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