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區間

常見小兒神經疾病問答

7178    
TAGS

常見小兒神經疾病問答衛教單張QRCODE

常見小兒神經疾病問答:

馬偕紀念醫院兒童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梁慕理醫師

轉載自媽咪寶貝2016年8月號 摘要

當小寶貝一出生下來,父母總是滿心歡喜的期待寶貝健康的長大,並會記綠寶貝成長的每一刻,然而當寶貝出現發育遲緩的現象,像是該翻身時仍不會翻身,該走路時仍不會走路,甚至是出現意識不清、語言障礙、不自主運動等情形,此時就有可能是神經系統出現了問題,究竟常見的神經疾病有哪些?症狀又為何?

神經系統的發展最早可追溯至胚胎發育初期,在第4週時,神經管就已完成第一階段的成型,之後隨著胚胎不斷發育、分化,在第6~8週時分化出中樞神經系統、大腦與小腦的主要構造,接著細胞還會不斷增生、移動與連結,直到出生後仍繼續發展。
兒童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梁慕理表示,在嬰幼兒在神經發展及發育的過程中,除了必須給予充足的營養與刺激,亦要經過長久的學習,才能讓神經的連結與功能更加完整和成熟,以一個簡單的動作拿湯匙來說,嬰兒從幾個月大時學會抓握,到快一歲可以穩定拿住,一直到2歲左右時可以穩定的用湯匙來取食,必須經過上百次,甚至更多次的學習與練習,才能讓神經功能發揮最佳效果。

神經系統的組成
神經系統主要可以分為中樞神經系統與周邊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部與脊髓,主要負責運動、感覺、協調、情感認知,並且將這些訊息傳導至周邊神經;周邊神經系統則是除了中樞神經系統外的神經系統,可分為軀體神經系統與自律神經系統,軀體神經系統主要是接收從中樞神經系統發射出來的訊息,並進行相對應的動作;自律神經系統顧名思義,就是可以自行管理,不必經由負責統籌全身訊息的大腦下達指示,就能自行運作的神經系統,但它會受來自大腦的額葉、邊緣組織、下視丘等部位的反應所影響,因此,人們的情緒與意識均會牽動著自律神經系統的運作,其中,自律神經系統又包含交感神經系統以及副交感神經系統,交感神經隨血管分布到全身,包括皮膚汗腺毛髮,以及末梢的器官,對身體的各器官進行調控,副交感神經則掌管重要的心跳、血壓、消化系統等,透過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協調運作,身體才能應付各種不同環境變化,也能夠讓各器官功能更加有效率的運作。
神經的組成
神經主要由神經元細胞及支持的神經膠質細胞共同組成,其中,神經元細胞具有軸突的神經纖維,可以快速並且準確的傳送訊息給其他細胞,神經膠質細胞則是負責支持、新陳代謝等生理機能。

常見高危險群
小兒神經疾病的常見高危險群大多為1歲以下的孩子,大多是因為神經功能不成熟或遭到腦部意外所致,建議父母應細心照顧這類的孩子,以避免其出現神經障礙的情形。
(1)早產兒
早產兒因為提早出生,神經發展尚未發展成熟,腦部就好像豆腐一樣脆弱,很容易出現腦室出血及腦出血的狀況,若是腦部出血的部分是在重要的運動或感覺功能區,就會留下神經功能障礙;除此,腦室內出血亦會讓腦脊髓液吸收不良,產生水腦症,若情況嚴重,就必須以手術治療。
(2)新生兒
在新生兒出前後,若是孕媽咪產程延遲導致缺氧,胎兒便會吸入胎便導致肺炎,或是因難產擠壓導致腦出血等狀況,這些都有可能使腦神經受損,並留下神經後遺症,症狀從輕微的神經障礙一直到嚴重的腦性麻痺都有可能。
(3)嬰兒
一歲以下的嬰兒若前囟門尚未閉合,但腦部快速成長與成熟,此時隨著孩子的動作越來越多,很容易出現跌落或撞頭的情形,輕微者可能只有頭皮下血液腫塊,嚴重者可能造成骨折或硬腦膜下出血。
(4)非意外性頭部外傷
非意外性頭部外傷(以前稱為「嬰兒搖晃症候群」)主要是因為照護者在照顧上的疏失所引起,指的是嬰幼兒腦部因為尚未發育成熟,但腦部受到重複加速與減速的外力,導致腦部與周圍硬腦膜與頭骨碰撞出血,眼底視神經也因出血而影響視力。

常見兒童神經疾病

嬰幼兒因為還不會表達,因此若是有發展遲緩的現象,大多以神經功能發展延遲來表現,例如:該哭的時候不會哭,逗他笑的時候沒反應,跟不上其他同年齡的孩子的發展進度,或是有不自主的神經表現,例如:眼球不自主的飄動、眨眼等。
建議父母若發覺孩子有異狀,可以先在家幫孩子進行簡單的測試,以1歲以下的嬰兒來說,可以讓他平躺,簡單的輕拉雙手雙腳,測試其肌肉張力,亦可拿顏色鮮豔(例如:紅色)的玩具吸引孩子,測試他會不會跟著轉頭注視,或是用鈴鐺在孩子的左右側刺激,看他的反應狀況;1歲以上的孩子則可觀察其是否能理解簡單指令以及發展出協調性的運動能力,例如:可以平穩走路、控制跑步速度等如果有延後的情況,則應該要到醫院做發展評估,以下針對常見疾病做說明:

1_水腦症
水腦症發生的主要原因包括腦出血與腦膜炎,腦出血的部分,指的是腦脊髓液在大腦中不正常停留,一般來說,大腦分泌腦脊髓液,經過腦室循環後,會進入靜脈系統,並且流到心臟,若是腦部出血,則血液會影響到腦脊髓液的循環,使得腦脊髓液蓋積在腦部,引起水腦。
常見症狀包括頭痛、食慾不振、嘔吐、步態不穩、協調障礙等,通常症狀會有漸進性增強的狀況,因此若父母發現孩子有反覆出現以上不舒服的狀況,並且已持續一段時間就應就診治療。
治療方式包括透過外科手術將腦脊髓液引流至身體其他部位,或是透過腦內室鏡建立第三腦室造口,使腦脊髓液流至大腦表面,恢復正常流動。
2_熱性痙攣
熱性痙攣好發於6歲以下的幼兒,因為孩子的腦部神經系統尚未發展成熟,加上對抗抽搐的抑制機轉尚未穩定,以至於當體溫急劇升高時容易發生抽搐,其發病原因大多是因為上呼吸道感染、腸胃炎、肺炎、中耳炎或預防注射後引起高燒至39度以上所導致,發作時間大約在15分鐘內。
治療方式為先找出病因,再做相對應的醫療處理,大多數的孩子在經過治療後,發作機率會大幅下降,且通常5~6歲之後就不會再發作,目前亦沒有研究顯示會導致日後的學習障礙。
3_神經皮膚症候群
神經皮膚症候群指的是有皮膚異狀的神經皮膚疾病,是因為基因變異所造成,且具有家族遺傳性,以下介紹常見的疾病。
神經纖維瘤
神經纖維瘤的症狀為身上有大小不一、顏色略深的斑塊,隨著患者年紀越大,該斑塊會漸漸長成圓頂狀或莖狀的肉瘤,雖然平時不會引起生理不適,但就長遠來看,其患者引起其他惡性腫瘤的機率(例如:惡性神經纖維瘤、神經母纖維瘤)較其他人高,建議父母一旦發現孩子的皮膚有異狀,應盡快帶孩子就醫,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要做切除等處理。
治療方式主要為先進行全身性的腫瘤評估以及是否引起其他器官疾病,若症狀嚴重則需進行切除,若不嚴重且不用切除,則應長期追蹤該部分的皮膚腫瘤或斑塊。
結節性硬化症
結節性硬化症的症狀包括身上有大小不一的紅褐色斑點與腫瘤,就連腦部、心臟、腎臟等器官亦有可能出現腫瘤,梁慕理醫師表示,患者的症狀需根據腫瘤的位置所判斷,例如:位於腦部的腫瘤會造成頭痛、行為改變等症狀;位於心臟的腫瘤則會阻斷血流或引起心律不整等狀況。
治療方式為進行手術切除,並定期追蹤該患部的狀況,以免出現後遺症。
4_腦性麻痺
腦性麻痺主要是因為孕媽咪在生產時因為產程遲滯,或因難產導致嬰兒頭部遭受到擠壓所引起的傷害,常見症狀包括智能不足、運動機能不足、視覺障礙、語言障礙等。
治療方式包括早期療育、感覺統合以及相關神經病症的內外科治療,通常若患者症狀不嚴重,並在早期時就接受治療都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5_腦膜炎
腦膜炎分為細菌性腦膜炎與無菌性腦膜炎,細菌性腦膜炎通常是因為患者遭受到各種外在的感染所引起,例如:上呼吸道遭細菌感染,且該細菌進入腦部引起腦膜炎;或是因為先天性心臟病中膈缺損,使帶菌血液直接進入腦部所致,常見症狀包括頭痛、躁動不安、嗜睡、嘔吐等。治療方式主要是使用廣效性的抗生素,嚴重者則需施打免疫球蛋白增強免疫力。
無菌性腦膜炎主要是病毒所致,包括流感病毒,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等,常見症狀包括頭痛、躁動不安、嗜睡、嘔吐、意識不清、健忘、幻覺等。治療方式主要是使用抗病毒藥物,嚴重時亦需施打免疫球蛋白增強免疫力。
6_脊柱裂
脊柱裂屬於先天畸形的疾病,是在胚胎發育早期神經管閉合缺陷,導致神經管不正常外露或混合中胚層組織。脊柱裂分為顯性與隱性,顯性脊柱裂患者在出生時就可看到脊椎尾部的皮膚缺損以及外露的神經板,患者必須在24小時內以手術縫合以免中樞神經遭到感染;隱性脊柱裂的症狀則較不明顯,症狀包括股溝部分有凹陷小洞、下背部脂肪隆突、表皮有血管斑或毛髮等,建議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脊柱裂的現象,應盡快就醫進行手術修補,因為隨著孩子逐漸成長,脊髓神經將無法順利延伸導致出現拉扯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