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區間

乳癌診療之原則與新趨勢

1434    
TAGS

乳癌診療之原則與新趨勢衛教單張QRCODE

【乳癌診療之原則與新趨勢】

★乳癌診斷之原則

乳癌的診斷大致上可分為下列幾個階段:(1)理學檢查,(2)影像檢查,(3)細胞、病理確診與(4)期別、預後因子、治療指標之判定。

有些人認為乳房攝影是乳癌診斷的主要工具,其實乳癌的診斷還是須靠基本的乳房理學檢查,而婦女的乳房自我檢查更是乳癌診斷上不可或缺的一環。雖然最近有一些文獻指出,乳房自我檢查並無法有效早期診斷乳癌或降低乳癌之致死率;但是婦女若未養成乳房自我檢查的習慣,又未定期接受乳癌篩檢,則有可能已經罹患乳癌到相當嚴重程度而仍不自知。最近也有一些學者質疑由醫護人員為婦女做乳房理學檢查的效益性,但臨床上確實有不少乳癌病例,醫師明明觸摸到可疑的硬塊,乳房攝影卻看不到任何病變。所以乳房自我檢查與乳房理學檢查仍有其必要性。

另一方面來說,乳癌篩檢時如果只做理學檢查而不做影像檢查,則篩檢的正確性與效益性將大打折扣。因為有些較小或深部的病灶可能觸摸不到,須靠影像檢查偵測出來;另有少數硬塊只靠觸摸不易分辨良、惡性,須靠影像檢查來鑑別。所以真正的篩檢不能只靠乳房理學檢查,還須仰賴影像檢查才能做到更早期的診斷。

那麼,影像檢查是要做乳房攝影還是乳房超音波呢?歐美國家對於乳癌的影像檢查主要是倚重乳房攝影,在台灣則常須輔以乳房超音波。主要原因有二:(1)歐美婦女的乳房較大,脂肪組織較多,超音波較容易有盲點死角;(2)台灣婦女的乳房在X光攝影下常呈密緻影像,容易錯失細微的病灶。年輕婦女乳房攝影的影像更形密緻,更不容易偵測出病灶,所以一般35歲以下的婦女,不建議做乳房攝影檢查。簡單來說,乳房攝影與乳房超音波各有其優缺點,兩者角色相輔相成。

乳癌的診斷除了理學檢查和影像檢查之外,細胞、病理檢驗也相當重要;若要將誤診率減到最低,最好三者都做,這就是所謂「三合一診斷」(triple diagnosis)。細胞、病理檢驗的取樣方法包括細針抽吸(fine needle aspiration)、粗針切片(core needle biopsy)與切片手術(open biopsy)。其中以細針抽吸最不具侵犯性,但切片手術的確診率最高,粗針切片的侵犯性與確診率則介於兩者之間。對於觸摸不到的病灶,三者都可在超音波導引或乳房攝影導引下操作。

只是經細胞、病理檢驗確定乳癌之診斷還不夠,最少尚須判定是原位癌或侵犯性癌?癌細胞、組織的型態如何?病灶範圍確實有幾公分?淋巴腺是否有轉移或轉移的程度如何?是否有遠端轉移?荷爾蒙接受體(ER與PR)是陽性或陰性?等。如此才能正確判別預後並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

(下一篇:乳癌治療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