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區間

產前檢查與早產防治

2081    
TAGS

產前檢查與早產防治衛教單張QRCODE

產前檢查與早產防治

節錄自「婦產科常見病症與保健百科 」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醫師

 

所謂早產是指懷孕20週到未滿37週即生產者。一般來說,早產的發生率約為5-10%,目前在台灣每年約20萬新生兒中,即有一、兩萬名左右為早產兒,更有三、四千名早產兒因此死亡。大多數的早產在寶寶出生前均有徵兆,若能加以注意,經過適當的處理,大多就能避免早產發生,或至少延後發生,減少不幸的後遺症。許多早產都發生在孕婦不注意或認為沒關係之後,所以臨床上不乏許多前一、兩胎為正常生產者,結果本次懷孕卻發生早產。希望透過此篇文章,能使大家更注意早產,認識早產,而避免早產,以減少日後的不幸。

 

一、產前檢查:

1.抽血:項目中包含梅毒及愛滋病檢查,若為陽性必須加以治療,因為梅毒會造成新生兒先天性畸型、早產和胎死腹中等問題。愛滋病可能造成先天性感染及早產和胎兒過小等問題。另外若白血球過多則須小心有無感染發生。

2.驗尿:可知道泌尿系統是否有感染,或蛋白尿、血尿等可能隱藏的腎臟疾病。泌尿道感染可能併發子宮內感染引起早產,也可能引起腎盂炎產生發燒、畏寒,誘發早產,甚至母體發生菌血症或敗血病,而造成死亡等嚴重後果。腎臟疾病與高血壓可能相關,常造成胎兒生長遲緩,羊水過少,胎盤早期剝離等與早產相關的問題。

3.病史:如曾有早產分娩者,早產陣痛者,安胎治療者,抽菸,酗酒,使用毒品,生活緊張,工作壓力大等等,也與早產有關。

4.骨盆檢查可發現是否有破水,生殖道感染,子宮頸閉鎖不全,子宮肌瘤,子宮畸型,或做過子宮頸錐狀切除等與早產相關的情況。

5.優生保健相關檢查,如絨毛膜取樣,羊膜穿刺或臍帶血抽取術:可用來檢查胎兒是否有先天畸型或疾病,但這些胎兒也是較容易面臨早產的問題。

6.超音波檢查:可用來判斷是否有多胎妊娠,先天畸型,羊水過多、過少,胎兒過大、過小,胎盤功能異常,前置胎盤,子宮肌瘤,子宮畸型,子宮頸長度,子宮頸口是否擴張等,與早產相關的情況。

7.糖尿病篩檢:可用來看孕婦是否有妊娠糖尿病,以早期控制,避免產生胎兒畸型、過大,羊水過多等與早產相關問題。

8.體重:應適度增加,一般孕婦整個懷孕期約增加10到15公斤最理想,體重過輕(小於40公斤)、或過重(大於80公斤)都容易早產。

9.血壓:一般孕婦收縮壓大多介於90-130 毫米汞柱,舒張壓大多介於50-80 毫米汞柱之間。若收縮壓大於140毫米汞柱,舒張壓大於90毫米汞柱,則為高血壓。若又有厲害的水腫與蛋白尿,則須小心是否為子癲前症,又叫做妊娠毒血症,可能引起早產或其他嚴重併發症。

10.子宮收縮及胎兒監視器:可知道是否有過密之子宮收縮。

11. 新型自費破膜試劑檢查: 臨床上懷疑為破水且傳統檢查如骨盆檢查,超音波檢查及酸鹼試紙檢查均無法確診的,若產檢醫院有此試劑則醫師可能會建議以此檢查來幫助確診。

 

二、產婦自覺症狀:

1.子宮收縮:子宮在初期懷孕時應無收縮,若子宮出現如月經來前相似的悶痛,則為子宮收縮,此時必須休息,並密切注意。若稍事休息即緩解通常比較無妨,若仍持續超過一小時以上,尤其有疼痛症狀,則建議就醫治療。子宮到30週前後,會出現假性陣痛,此時子宮可能有不規則收縮,如每小時有一、兩次活動,每次數秒到十幾秒的時間,有時稍有疼痛感。到生產時,則產生強而有力且規則的陣痛,此時每兩到三分鐘即收縮,每次收縮時間可長達30到60秒,且有明顯的疼痛感。懷孕過程中,若感到子宮收縮間隔小於10分鐘,且休息一小時仍未改善,尤其有疼痛感或合併出血,在週數未滿37週時,可能是早產現象,應立即就醫。而早產是否發生,與子宮收縮強度和子宮頸擴張程度有關。若能在子宮頸被明顯擴張前使用藥物,並有效降低子宮收縮強度,則早產可能不會發生,或至少延遲發生來減少其影響的嚴重度。

2.陰道分泌物:懷孕時正常分泌物應為透明或微黃且帶有黏稠感,一如未煮過的蛋白。若變為黃綠色、有臭味,則為細菌感染的症狀,必須加以治療,否則可能引起子宮內感染,產生早期破水、早產等問題。若分泌物為起司或塊狀,並產生搔癢,大多為黴菌感染,也需治療,但多與早產無關。若為水樣分泌物,須小心是否為破水;然而破水後,胎兒原與外界隔離的狀態被打破,可能產生感染,必須住院治療。

3.產前出血、落紅:懷孕時陰道有少量出血混合併入黏液似的分泌物中,則為落紅,這可能為子宮頸擴張過程中小血管破裂造成,若合併子宮收縮則可能為早產前兆。若出血量更多,則為產前出血,以上兩者都必須立即就醫。

4.便意感、腰酸,經產婦常以此方式表現為早產的徵兆,若無法分辨請儘早就醫,因經產婦子宮頸更易擴張。

 

以上說明,希望能有助於大家認識早產,並減少早產,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創健康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