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區間

【媒體報導】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最新進展

日期: 2013-04-24 | 來源: 公共事務課 21364    

 

媒體

中央社

記者

龍瑞雲

日期

102年4月23日

版面

 

標題

馬偕改良兒癌治療  降復發率

 

 血癌是兒童癌症中最常見的、約占1/4,馬偕醫院兒癌團隊改良注射方式後,5年存活達8成、復發率降到1.4%、後遺症減少。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教授梁德城今天說,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又稱血癌,是最常見兒童癌症,平均每4名癌童即有1名是血癌患者;每年發生率是每10萬名兒童中約有2.5名,好發年齡在4歲左右。

 他說,過去在治療方面,為預防治療時中樞神經系統復發,以腦部放射治療加上髓鞘內注射抗癌藥物為主;然而,為避免放射治療讓癌童生長發育遲緩、智力受損及腦癌等後遺症,自1999年起全面只以髓鞘內注射抗癌藥物。

 馬偕醫院兒癌團隊經多年經驗改良注射方式,當治療中癌童血液內的血癌細胞經藥物及打針治療消失時,才給予第1次注射,可讓中樞神經內血癌細胞減少,並避免因髓鞘內注射可能把血液中的癌細胞帶入腦部,反而加重病情的副作用。

 梁德城說,透過改良注射方式,累計共治療152名病童,近9成的病童可以治癒外(達國際高標),7年中樞神經復發率僅1.4%、平均5年存活率8成。

 梁德城表示,馬偕兒癌團隊將成果以壁報論文「馬偕紀念醫院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童的中樞神經預防性治療之長期成果」,在美國血液病學會年會發表,並獲得國際專業學者認同及讚許。

 

 


媒體

中廣新聞網

記者

陳奕華

日期

102年4月23日

版面

 

標題

兒童血癌治療新頁 馬偕改良脊髓針劑療法

 

 治療兒童血癌邁入新里程!馬偕醫療團隊改良脊髓針劑療法,先讓癌童吃藥打針,減少血液中的癌細胞,再施以脊髓注射,避免癌細胞藉此跑到腦部、侵犯腦膜,相當於先清血再治療,讓患者七年中樞神經復發率只有1.4%,存活率也提高。

 俗稱「血癌」的急性淋巴白血病是最多見的兒童癌症,平均每四位癌童就有一位是血癌患者,過去鈷60照射,病童易有智力受損、無法生育甚至腦瘤等嚴重副作用,近來改以抗癌藥物注射脊髓內,但癌細胞也因此容易侵犯腦膜,反而加重病情,對此,馬偕醫院提出改良治療法。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教授梁德城解釋:「我們一開始不要病人來馬上給他注射,先用打針、吃藥方式,讓他周邊血液當中血癌細胞消失,我們才來做第一針,一般其他地方所做的是,第一天做的話,壞細胞會藉由打針,有些機會跑到脊髓液裡面去,這樣會造成病人以後不好。」

 累計治療152位病童,不僅近九成得以治癒,達國際高標,七年中樞神經復發率1.4%,相較於傳統注射療法的4.5%減低不少,五年存活率也提升到八成九,這項療法健保給付,也成血癌病童治療的另一個選擇。統計兒童血癌發生率每年十萬人口中2.5人,至今成因不明,醫師提醒,血癌侵犯骨髓,有三分之一兒童會高燒持續,同時可能貧血、身體疲累、下肢疼痛到無法起床等症狀,尤其四歲是發病高峰期,若有疑似症狀,必須趕緊就醫。

 

 

 

媒體

聯合晚報

記者

黃玉芳

日期

102年4月23日

版面

 

標題

血癌新療法 治癒9成病童

 

 有些戲劇把兒童血癌當成不治之症,其實血癌治療日漸進步。台北馬偕醫院改良療法,在血癌病童腰椎注射抗癌藥,不做腦部放療,追蹤10多年發現,近九成的病童得以治癒。小病童治療初期,還可以檢測骨髓中殘餘的血癌細胞量,預測疾病的復發機率。

 俗稱血癌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雖然整體發生率不高,但卻是最常見的兒童癌症,平均每四名癌童就有一名是血癌。

 台北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梁德城表示,傳統治療是以腦部放射治療、加上在腰椎注射抗癌藥物,不過對正在發育中的兒童,腦部放療卻可能出現生長發育遲緩、智力受損等後遺症,長大後還可能長腦瘤。

 馬偕醫院從1999年起,全面改為只在腰椎注射抗癌藥,不做腦部放療。梁德城說,病童大約每八周注射一次,需經過兩年半的療程。10多年來累計治療152名患者,追蹤發現,近九成的病童可以治癒,也避免諸多後遺症。

 這項療法不僅近年來成為國內醫界對血癌病童的治療方針,去年12月還獲選為國際血液病學界最高等級的「美國血液病學會年會」壁報論文,獲得國際間肯定。

 梁德城說,治療初期可檢測骨髓中的微量殘餘血癌細胞量,預測日後血癌復發機率。如果檢測量值較高,可以調整療程,其中約有5%病童治療效果持續不佳,可再考慮進行幹細胞移植。不過目前這項檢測沒有健保給付,約需自費兩萬元。

 

 

 

媒體

中國時報

記者

黃天如

日期

102年4月24日

版面

E3醫藥保健

標題

血液腫瘤─偵測微量殘存細胞 提高兒童血癌癒率

 

 血癌是國內最常見的兒童癌症,平均每4名癌童就有一人是血癌。為提高兒童血癌治癒率,馬偕醫院推動更精準的微量殘餘血癌細胞監測,但相關檢測每次5000元,每名病童平均要做5.5次,健保不給付,對家長是不小負擔,需要各界協助。

 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教授梁德城表示,台灣每年約新增125名血癌病童,好發年齡為4歲,病童發病之初常顯得煩躁不安,睡不好、胃口差,甚至會出現長達一個月以上的發燒症狀。

 傳統兒童血癌治療為合併腦部鈷60照射及髓鞘內注射抗癌藥物,但臨床發現,不少病童最後或許治好血癌了,但放射物質卻留下生長發育遲緩、智力受損、腦瘤等嚴重後遺症。

 馬偕醫院自1999年起,不再對血癌病童進行腦部放射治療,並先以一般口服及肌肉注射藥物降低病童血中癌細胞數量後,再進行髓鞘注射,以免血中癌細胞反被導引至髓鞘內,進而隨著脊髓液侵犯中樞神經,以提高病童存活率,以及降低復發率。

 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劉希哲說,在梁德城教授的倡議下,2009年起,新式兒童血癌治療方式已成為國內醫界統一的治療指引,並於去年12月獲選為國際血液病學界最高等級之「美國血液病學會年會」壁報論文。

 除了對的治療方式,更精準的癌細胞監測,對血癌病童預後好壞也扮演關鍵性角色。梁德城強調,為評估治療的有效性,決定用藥劑量,以及調整治療方針,血癌病童從確診開始,就必須定期接受血液及骨髓癌細胞量檢測,但以顯微鏡肉眼觀察檢體,常會造成誤判,「結果常是把好學生留在教室罰抄黑板,把壞學生放到操場去玩。」

 因此,馬偕醫院多年前即效法先進國家,利用高階流式儀對病童骨髓中的微量殘餘血癌細胞進行監測。臨床證實,透過癌細胞抗原與抗體在螢光劑下的顯色反應,其敏感度可達萬分之一,較傳統方式精準百倍以上,有助提升治癒率。

 

 

媒體

自由時報

記者

洪素卿

日期

102年4月24日

版面

D16健康醫療

標題

《醫學新知》血中微量癌細胞監測 血癌病童早療新契機

 

 

【媒體報導】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最新進展說明圖片

▲注射抗癌藥物至脊髓腔內,藉由腦脊髓液循環殺死中樞神經內的癌細胞。(圖:馬偕醫院提供)

 血癌是最常見的兒童癌症,部分家長誤以為孩子得到血癌就一定無望長大?事實上,近年國內醫界治療兒童血癌存活率越來越好。醫師表示,今年新出爐的治療方案並加入「微量殘餘血癌細胞監測」,可在治療初期找出顯微鏡下沒看到的癌細胞,並藉此調整療程,治癒率可望再提高!

 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劉希哲指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俗稱血癌,早年,治療血癌會先進行腦部放射治療,再在髓鞘內打入抗癌藥,雖可減少中樞神經復發,但病童卻可能生長發育遲緩、癌細胞進入腦部等後遺症。近年,則不再進行腦部放療,且先用藥減少周邊血液內的癌細胞後,才做髓鞘內抗腫瘤注射。依馬偕醫院12年、152名病童長期追蹤結果顯示,存活率近9成、僅2例合併中樞神經復發。

 今年加入微量殘餘血癌細胞監測,是在患者治療初期檢測骨髓中殘餘血癌細胞量,調整治療療程。

 該院小兒血液腫瘤科教授梁德城指出,癌細胞表面帶有特殊抗原,「微量殘餘血癌細胞監測」是利用特殊抗體與癌細胞結合、標上螢光記號,不同抗原標示不同記號。這些帶著各種螢光標記的細胞,依序通過檢驗儀器後,算出患者檢體中還有多少問題細胞。即便是顯微鏡看不到的癌細胞也能檢出。

 這項檢查前已廣泛用於先進國家,馬偕醫院近年也採用,並納入今年推行的全國性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方案。但因健保未給付,加上原本預期的民間補助款沒有到位,經費面臨斷炊。由於平均每個病童篩檢需2萬元以上費用,為避免加重癌童家長負擔,醫師也呼籲各界善心人士捐輸,可與該院社會服務室連繫。

 

 

 

媒體

聯合報

記者

詹建富

日期

102年4月24日

版面

D2健康

標題

血癌治療新法  提高病童存活率

 

 急性淋巴性白病俗稱血癌,是最常見的兒童癌症之一。馬偕醫院採用改良式髓鞘內注射法,搭配微量殘餘血癌細胞監測方式,使治療存活率提高。

 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劉希哲表示,兒童癌症中,每4名癌童就有1人是血癌,過去為預防中樞神經系統復發,往往在腰椎下半部,以穿刺方式把化療藥物打入脊髓腔,並且合併照射鈷60,但治療的同時也可能出現生長發育遲緩、智力受損及腦瘤等後遺症。

 馬偕從14年前開始,採用改良式髓鞘內注射法,先以一般化療殺死血液中癌細胞,再進行脊髓腔注射,避免癌細胞跑到腦部,追蹤152名病童,中樞神經復發率僅1.4%,近9成獲得治癒,成果獲「美國血液病學會年會」接受刊出。

 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教授梁德城指出,血癌治療的觀察期是兩年半,剛開始投藥的5周是關鍵期,過去僅用顯微鏡評估血癌細胞殘留量,往往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馬偕引進高階流式儀,進行微量殘餘血癌細胞監測,靈敏度可達萬分之一,可作為調整治療的依據。

 不過,由於這項監測殘留癌細胞所用的試劑及材料,每人次約兩萬元,健保不給付。馬偕醫院院長楊育正說,目前費用是由院方專案撥補,呼籲各界善心人士踴躍捐輸。

 

 

 

媒體

中華日報

記者

戴淑芳

日期

102年4月24日

版面

B1杏林焦點

標題

兒童血癌 改良脊髓針劑療法 9成治癒

 

 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又稱「血癌」,台灣每年約有 125個新增病例,平均每 4位癌童就有 1位,馬偕醫療團隊改良脊髓針劑療法, 5年存活達 8成、復發率降到 1.4%,獲國際認同及讚許。

 台灣自 1993年起,將兒童血癌的治療方案交由馬偕紀念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梁德城教授負責,並率馬偕醫療團隊將治療兒童血癌邁入新里程!

 梁德城教授表示,過去治療兒童血癌,為預防治療時中樞神經系統復發,是以腦部鈷 60放射治療加上髓鞘內注射抗癌藥物為主,但是用鈷 60照射,但病童易有智力受損、無法生育甚至腦瘤等嚴重副作用,因此, 1999年起改以髓鞘內注射抗癌藥物。

 不過,因癌細胞也容易隨髓鞘內注射侵犯腦膜,反而加重病情,對此,馬偕醫院提出改良治療法,先讓癌童吃藥打針,減少血液中的癌細胞,再施以第一次脊髓注射。

 這項先治療清血再脊髓注射療法,馬偕醫院已累計治療 152位病童,追蹤至今成效卓著,除了近 9成的病童得以治癒外(達國際高標),同時沒有任何單獨中樞神經復發的病例,而合併中樞神經復發的案例也相當低,中樞神經復發率僅 1.4%, 5年存活率也提升到 89%,這項療法健保給付,也成血癌病童治療的另一個選擇。

 梁德城提醒,血癌病童好發年齡為 4歲,症狀包括變得不安煩躁難以安撫、脾氣不好、感冒超過 1週未癒且持續發燒超過 1個月以上,應更謹慎檢查是否有血液方面疾病。由於血癌細胞主要侵犯骨髓,影響造血功能,若孩子有貧血、常流鼻血、因白血球下降而易引發感染等情況發生時,則應有高度的警覺心。

 

 

 

媒體

台灣新生報

記者

萬博超

日期

102年4月24日

版面

9聚焦

標題

血癌小於1歲大於10歲 治療率低

 

 兒童癌症中血癌佔1/4,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梁德城教授表示,採用改良的注射治療方式,近9成可獲治癒,治癒率達國際高標,復發率則控制在1.4%;兒童血癌5年存活率約8成,明顯較成人高。

 梁德城教授表示,小於1歲,大於10歲及白血球數一開始逾5萬的血癌患者,或是成人病患,一般來說治癒率相對較低。然而一般兒童血癌治癒率不低,建議積極治療。

 台灣的兒童血癌治療準則即由梁德城教授負責。過去傳統上為預防中樞神經系統復發,血癌治療以腦部放射治療加上髓鞘內注射抗癌藥物為主;目前已全面改為只以髓鞘內注射抗癌藥物,避免放射治療使病童出現生長發育遲緩、智力受損及腦瘤不良後遺症。

 梁德城教授指出,馬偕兒癌團隊採用改良注射方式,等病童血液中血癌細胞經抗癌治療的吃藥及打針而消失時,才給予第一次注射,此舉可使中樞神經內血癌細胞大為減少,並且避免因髓鞘內注射可能把血液中的癌細胞帶入腦部,反而加重病情的副作用。馬偕累計治療152位病童,追蹤至今成效佳,除了近9成的病童得以治癒外,中樞神經復發率為1.4%。

 台灣目前亦在為全球14個兒童血癌治療優異名單之列。馬偕的治療成果亦於去年12月獲選為國際血液病學界最高等級之「美國血液病學會年會」之壁報論文。

 

 

 

媒體

台灣新生報

記者

萬博超

日期

102年4月24日

版面

9聚焦

標題

偵測骨髓殘餘細胞 預測復發機率

 

 很多民眾擔心輻射、電磁波,化學揮發物恐誘發癌症,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劉希哲表示,血癌發生的原因及機轉仍待研究,但癌症的發生多有綜合因素,臨床上患者未必有特殊的環境接觸因素。

 劉希哲指出,人體本來就有致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癌症發生的原因多為綜合性的因素,不是只有遺傳或環境的單一因子。

 劉希哲表示,血癌的治療成果日漸進步,重要的發展之一是根據治療初期骨髓中的微量殘餘血癌細胞量,來預測復發機率而調整治療療程,若其微量殘餘血癌細胞愈早達到萬分之一以下愈好。微量殘餘血癌細胞偵測可以彌補傳統檢驗方法不足,目前已廣泛應用於各先進國家針對兒童血癌之臨床治療方案。

 微量殘餘血癌細胞檢測主要針對癌細胞的抗原進行偵測,靈敏度達萬分之一,傳統檢測法靈敏度較低,1~2成患童無法獲得準確的評估。

 梁德城教授提醒,血癌病童每年約有125個新增病例,好發年齡為4歲,症狀包括變得不安煩躁難以安撫、脾氣不好、感冒逾1周未癒且持續發燒超過1個月以上,應更謹慎檢查是否有血液方面疾病。

 

 

 

媒體

NOWnews

記者

陳鈞凱

日期

102年4月23日

版面

 

標題

無後遺症!兒童血癌新療法  抗癌藥打腰椎治療率九成

 

 俗稱「血癌」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國內兒童癌症第一位,平均每4個癌童就有一個,雖然治癒率高,但傳統以腦部放射治療為主,像熨斗般「全面破壞」,卻可能造成小朋友性徵不明顯、身材矮小甚至引發腦腫瘤,馬偕醫院兒癌團隊改良治療方法,改只在腰椎注射抗癌藥物,完全沒有不良後遺症,且治癒率高達89%。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發生率約每10萬人、有2.5例,台灣每年新增125位癌童,好發年齡在4歲左右,高居兒童癌症第一位,佔23%,平均每4個癌童就有一人是罹患血癌。

 不同於連續劇裡的不治之症,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教授梁德城說,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目前治癒率極高,不再復發,臨床許多癌童都能一路健康成長,成家立業、生小孩不是問題。

 唯一要擔心的是,傳統上為預防中樞神經系統復發,治療以腦部放射治療加上注射抗癌藥物為主,但鈷60照射後,梁德城形容,像熨斗燙過一路平坦,全面破壞,連內分泌中心、腦組織也連帶被損害。

 梁德城說,後遺症包括:男女性徵變的不明顯、身高體重縮水,智力受損,生長發育遲緩,還有人在30年後因此引發腦腫瘤,因此,馬偕兒癌團隊自1999年起,改良治療方法,不做腦部放射治療,全面改以只注射抗癌藥物,雖然較耗時,同樣能殺死癌細胞,卻完全沒有不良後遺症。

 單用髓鞘內注射,馬偕醫院迄今累計治療152名病童,藉血液循環,將抗癌藥物帶入大腦,使中樞神經內血癌細胞大為減少,成效卓著,每8周注射一次、為期2年半的療程,接近9成病童治癒,復發率僅1.4%;此法也已成為全國醫界對血癌病童的標準治療方針。

 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劉希哲表示,馬偕兒癌團體還搭配用骨髓中的微量殘餘血癌細胞量,來預測復發機率,調整療程,注射15天後,若微量殘餘血癌細胞愈早達到萬分之一以下,約有9成病童就不會復發,只有不到5%以下的人需要自費接受風險高的幹細胞移植。

 這項「馬偕紀念醫院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童的中樞神經預防性治療之長期成果」,也於去年12月獲選為國際血液病學界最高等級的「美國血液病學會年會」壁報論文,獲得來自日本、美國及荷蘭等重量級學者的認同及讚許。

 

 

 

媒體

健康醫療網

記者

林宜慧

日期

102年4月23日

版面

 

標題

血癌病童新治法  免除電療永久後遺症

 

【媒體報導】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最新進展說明圖片 俗稱血癌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最多見的兒童癌症,以往血癌病童治療方式中,電療常造成兒童生長發育遲緩、智力受損等永遠無法回復的後遺症,而國內馬偕醫院將傳統治療方式改良,並在2009年擴及全國,此法除了免於電療造成的副作用,將中樞神經復發率降為1.4%,術後存活率更高達近9成。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劉希哲說明,兒童血癌治療的目的在於預防中樞神經系統復發,傳統作法是腦部放射治療(電療),加上髓鞘內注射,也就 是在腰椎上以穿刺方式將抗癌藥物注射至脊髓腔;然而電療的副作用相當多且永久,易造成兒童生長發育遲緩、智力受損、過度肥胖,甚至腦瘤等不可回復的後遺症。

 馬偕醫院兒癌團隊自1999年起,全面將治療方式移除腦部電療,改為單用髓鞘內注射,並改良注射方式,等病童經抗癌治療的吃藥及打針約1星期,血液中血癌細胞後降低時,才給予第一次注射,使中樞神經內血癌細胞大量減少,並避免原本電療帶來的不良影響;該方法自2009年起已成為全國醫界對血癌病童的治療方針。

 劉希哲表示,該院累計的152位病童中,存活率89.6%,達國際高標(國際間存活率為83%-94%),沒有單獨中樞神經復發的病例,而合併中樞神經復發案例僅1.4%(國際間復發率為0.7%-4.6%間)。

 該項具備高存活率及低復發率的治療成果,於去年12月獲選為國際血液病學界最高等級的「美國血液病學會年會」壁報論文,在國際間備受認同。

 

 

 

媒體

台灣醒報

記者

郭庚儒

日期

102年4月23日

版面

 

標題

兒童血癌新療法 髓鞘內注射藥物

【媒體報導】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最新進展說明圖片

 國內平均每4名癌童就有1名罹患血癌,高居兒童癌症首位。過去認為是絕症的血癌,隨著醫療發展,不再無藥可醫。但傳統以腦部放射治療方式,容易產生後遺症。馬偕醫院醫療團隊改以髓鞘內注射治療,至今近9成癌童治癒且都未復發。台大醫院小兒腫瘤科主治醫師盧孟佑也說,不以腦部放射線治療血癌,已經是時勢所趨。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俗稱血癌,為體內淋巴母細胞因不明原因的成熟障礙,導致過度增生,而壓制正常骨髓造血組織,並造成周邊血管、骨髓、全身淋巴結病變,常會出現容易出血、瘀青、感染發燒,以及貧血等症狀。

 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劉希哲表示,傳統治療血癌以腦部放射治療,隨即進行髓鞘內注射抗癌藥物,不過放射治療容易導致生長發育遲緩、智力受損及腦瘤等副作用。馬偕醫院醫療團隊1999年開始,改為只以髓鞘內注射抗癌藥物,為期2年半的療程,癌童治癒率達89.6%,合併中樞神經復發率僅1.4%。

 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教授梁德城表示,除了使用髓鞘內注射外,也改變注射方式,等癌童血液中的血癌細胞經抗癌藥物治療消失時,才給予第一次注射,可使中樞神經內血癌細胞大為減少,並避免因髓鞘內注射可能把血液中的癌細胞帶入腦部,至今累積治療的152名病童都未發生後遺症。

 「幼童發燒超過1個月可能不是一般感冒,小心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梁德城提醒家長,幼兒若有有超過1個月以上食慾不振、煩躁不安,甚至發高超燒等情形,最好就醫進行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目前這項「馬偕紀念醫院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童的中樞神經預防性治療之長期成果」,於去年12月獲選為國際血液病學界最高等級的「美國血液病學會年會」壁報論文,並同時獲得日本、美國及荷蘭等國的學者認同及讚許。

 圖說: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教授梁德城表示,馬偕醫院改以髓鞘內注射治療兒童血癌,成為全國醫界對於血癌病童的治療指標。

 

 

 

媒體

華人醫療網

記者

張雅雯

日期

102年4月23日

版面

 

標題

血癌病童進階監測法 納入治療指引

 

 我國在血癌病童的治療上領先全球,12年前率先捨棄傳統的腦部放射治療,改良式的治療法兼顧治癒率,也降低中樞神經復發的副作用,長期追蹤結果去年獲得國際論文肯定,研發此治療法的馬偕團隊,今年1月起又將「微量殘餘血癌細胞」的監測法,納入我國治療指引,由於靈敏度更高,可更準確預測復發機率。

 

改良式髓鞘內注射法 降低中樞神經復發症狀

 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劉希哲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俗稱為血癌,是最常見的兒童癌症,傳統治療是進行腦部放射治療,搭配診斷之初就在髓鞘內注射抗癌藥物,然而放射治療可能導致血癌病童生長發育遲緩、智力受損等不良後遺症,並且出現頭痛、嘔吐等中樞神經復發症狀。

 因此馬偕醫院率先提出捨棄放療的做法,採改良式髓鞘內注射法,劉希哲醫師表示,這種做法是先用藥將周邊血液內的癌細胞降低,再做注射,避免癌細胞進入到髓腔內,此做法2009年也納入我國治療指引,馬偕醫院去年在國際發表12年來、152名病童的長期追蹤結果,存活率近9成、僅2例合併中樞神經復發,成果獲刊為「美國血液病學會年會」的論文。

 

監測微量殘餘血癌細胞 更準確預測治療反應

 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教授梁德城指出,目前血癌病童的治療又邁向更為個人化,過去是依照發病年齡、白血球數目、染色體等分子檢查,將患者區分為標準群、危險群以及極高危險群,用藥後透過骨髓檢查,若癌細胞數目仍高就加藥。

然後仍有近2成患者,雖然傳統骨髓檢查看不到那麼多癌細胞,但2年半的療程結束之後,治療反應不如預期。梁德城教授形容,這是因為有些癌細胞偽裝成好細胞,傳統監測的靈敏度難以發現;現在有更進階的監測法,在治療約5周時即可偵測骨髓中的微量殘餘血癌細胞,由於靈敏度提升為萬分之一,更便於抓出潛藏的癌細胞,讓患者及時增加用藥劑量。

納入治療指引 健保尚未給付

 今年1月起,這項監測法也被寫入全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方法,成為醫界治療血癌病童的指引,不過目前健保沒有給付,梁德城教授表示,由於此監測法的試劑、材料高達2萬元,因此並沒有向病童索取,而是由院方專案撥補,在健保給付之前,經費來源需仰賴各界善款捐助。

 

 

 

媒體

優活健康網

記者

周郁蘋

日期

102年4月24日

版面

 

標題

改良兒童血癌治療 降低病童後遺症

【媒體報導】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最新進展說明圖片

 俗稱血癌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最常見的兒童癌症,平均每四位癌童即有一位為血癌患者。傳統的血癌治療以腦部放射治療加上髓鞘內注射抗癌藥物為主;不過,現在有醫療團隊研發出,以髓鞘內注射抗癌藥物,避免放射治療使病童出現生長發育遲緩、智力受損及腦瘤等不良後遺症。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教授梁德城表示,由於血癌細胞主要侵犯骨髓,而骨髓又是身體重要的造血中心,若孩子有貧血、常流鼻血、因白血球下降而易引發感染等情況發生時,則應有高度的警覺心,檢查是否有血液方面疾病。

 有別於傳統的血癌治療方式,梁德城進一步說明,除了髓鞘內注射藥物外,並改良注射方式,等病童血液中血癌細胞,經抗癌治療的吃藥及打針而消失時,才給予第一次注射,不但可以使中樞神經內血癌細胞大為減少,並且避免因髓鞘內注射可能把血液中的癌細胞帶入腦部,反而加重病情的副作用。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劉希哲表示,血癌的治療成果日漸進步,其中之一是根據治療初期骨髓中的微量殘餘血癌細胞量,來預測復發機率而調整治療療程,若其微量殘餘血癌細胞愈早達到萬分之一以下愈好。

 不過,每一位病童的微量殘餘血癌細胞需經多次監測檢驗,單是所耗試劑、材料,即須兩萬元以上,尤其弱勢族群家庭更是無法負擔。梁德城及劉希哲兩位醫師呼籲,各界善心人士踴躍捐輸,幫助血癌病童接受治療,早日恢復健康。

 

 

 

媒體

大紀元日報

記者

施芝吟

日期

102年4月23日

版面

 

標題

台兒童血癌新療法 治癒9成病童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俗稱為血癌,是最常見的兒童癌症,治療兒童血癌邁入新里程,馬偕醫療團隊改良脊髓針劑療法,5年存活達8成、復發率降到1.4%、後遺症減少。

 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劉希哲說,傳統治療是進行腦部放射治療,搭配診斷之初就在髓鞘內注射抗癌藥物,然而放射治療可能導致血癌病童生長發育遲緩、智力受損等不良後遺症,並且出現頭痛、嘔吐等中樞神經復發症狀。

 馬偕醫院從1999年起,全面改為只在腰椎注射抗癌藥,不做腦部放療。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梁德城說,病童大約每8週注射一次,需經過兩年半的療程。10多年來累計治療152名患者,追蹤發現,近9成的病童可以治癒,也避免諸多後遺症,這項療法健保給付,也成血癌病童治療的另一個選擇。

 劉希哲說,馬偕兒癌團體還搭配用骨髓中的微量殘餘血癌細胞量,來預測復發機率,調整療程,注射15天後,若微量殘餘血癌細胞愈早達到萬分之一以下,約有9成病童就不會復發,只有不到5%以下的人需要自費接受風險高的幹細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