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區間

本院參與國際冠心症治療之對比療效研究

日期: 2015-03-05 | 來源: 公共事務課 5831    

媒體

自由時報

記者

吳欣恬

日期

104年3月5日

版面

 

標題

更精確治療冠心症  馬偕加入國際研究

為了更精確治療冠心症,由美國國衛院出資、紐約大學主導的跨國性研究計劃正在進行,國內的馬偕醫院也參與其中,希望對「穩定型冠心症病人常規治療建議」盡一分心力。

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洪崇烈指出,冠心症是指冠狀動脈狹窄導致心肌缺血,常見症狀包括心絞痛、胸悶、不適以及喘不過氣來等,多為患者本身主觀感受,而醫師也據此認定病況嚴重程度,選擇藥物治療或進行心導管、繞道手術。

但洪崇烈表示,臨床上可見到部分患者主訴感受不明顯,但實際上心臟缺血狀況卻相當嚴重,如果沒有及時發現治療,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或猝死,危及性命。

因為需要不同族群資料,這項研究規模涵蓋全球30多個國家、近400家醫療機構以及8000名患者,國內由馬偕醫院率先參與進行。

亞洲地區除了台灣外,還有中國、日本也參與其中,結果將作為對全球常規治療指引的修改依據。

洪崇烈指出,馬偕醫院的冠心症計畫預計3月底4月初展開,希望在3-4年內將30-50名新發現的冠心症患者納入研究。

參與的患者會在既有的診斷和治療之外,多了一項心肌灌流術的檢查。

媒體

中國時報

記者

廖珮妤

日期

104年3月5日

版面

 

標題

冠心病患手術或吃藥? 馬偕加入跨國研究

冠心病到底要吃藥治療還是裝心臟支架比較好呢?幾年前曾有研究指出,接受心臟手術患者與單純吃藥的患者,5年後健康情況竟差不多。美國國家衛生院與紐約大學,為追蹤病患長期情況,進行大型跨國臨床研究,馬偕醫院今年起也會參與,共同比較手術與藥物的療效。

院方表示,全球將有30多個國家、近400家不同醫療機構,預計8千名患者研究,馬偕醫院為台灣目前唯一臨床研究中心。

馬偕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洪崇烈說,院內預計加入研究的患者共30到50人,心臟缺氧情形屬中度冠心症,將持續追蹤4到6年,研究案到2018年結束。

馬偕放射科資深主治醫師惲純和表示,近年來普遍使用電腦斷層掃描,協助早期心臟血管狹窄的診斷。醫師會針對冠狀動脈狹窄病人心肌缺血的風險程度分級、分組,在心導管治療小組及心臟外科團隊協助下,進行醫療程序,像是保守藥物治療或冠狀動脈支架置放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研究可協助了解,何種治療對病患較佳。

 

媒體

聯合影音

記者

黃玉芳

日期

104年3月5日

版面

 

標題

冠心症治療指引  馬偕參與國際型研究

最近溫差大,急診室多了不少心絞痛發作的患者,但患者常會猶豫,單純服藥、還是得要進一步作侵入性的心導管、或是繞道手術治療。馬偕醫院最近將加入國際的大型研究,協助制訂全球性的治療指引。

心臟疾病不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每到天冷,不少患者因為胸痛、呼吸急促、盜汗、嘔吐等症狀提心吊膽,更可能引發猝死危機。

馬偕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洪崇烈表示,重度患者治療上無爭議,但若是心臟病造成中度的心肌缺血,也就是在影像學檢查發現心肌缺氧程度約10%,目前治療方針有灰色地帶。不管是單純服藥、或是以侵入性的心導管、或繞道手術,療效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為了瞭解最佳治療方針,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紐約大學主導,進行療效比較的研究,全球將有30多個國家、近400家不同醫療機構參加,總收案8000人,馬偕醫院加入了研究。

洪崇烈說,預計從3月底開始,收案30至50名患者,分為兩組,一組為服藥組、一組為藥物加介入治療組,長期追蹤2到5年,觀察患者的術後情況,制訂未來的治療指引。

媒體

健康醫療網

記者

許碩穎

日期

104年3月5日

版面

 

標題

尋找冠心症治療方針 馬偕將加入國際研究

根據衛生福利部102年國人死因統計,每年高達一萬七千多人死於心臟疾病,僅次於癌症。為找出冠狀動脈狹窄而導致心肌缺血患者的最佳治療方式,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與紐約大學將合作主導,針對冠心症患者的藥物治療及介入性常規治療做臨床上之研究,台灣目前只有馬偕紀念醫院參與此臨床研究。

此項研究為國際研究計畫(ISCHEMIA,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of Comparative Health Effectiveness with Medical and Invasive Approaches)是一個以心血管影像為主的觀察性研究。目前全球有30多個國家、近400家不同醫療機構,預計8,000名患者將參與其中。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崇烈表示,冠心症患者猝死的機率高;冠心症就是冠狀動脈心臟病,成因是供應血液回到心臟的動脈變得狹窄或阻塞,流向心臟的血液減少而使心臟局部缺血,導致胸痛(心絞痛)、呼吸急促、上肢疼痛、盜汗、嘔吐等症狀。若心臟動脈完全被堵塞,將導致心臟病發作或造成心臟組織損壞,臨床上表徵為穩定心絞痛、急性冠心症(不穩定心絞痛或心肌梗塞),嚴重的話,可能發生猝死,不可不慎。

馬偕紀念醫院放射科主治醫師惲純和補充,近年來,電腦斷層掃描協助檢查早期心臟血管狹窄,已廣被民眾接受。臨床上,針對冠狀動脈狹窄病人,可依其心肌缺血的風險程度分級及分組,在心導管治療小組及心臟外科團隊協助下,進行臨床常規醫療的程序,如:保守藥物治療或心臟血管介入治療(冠狀動脈支架置放術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媒體

華人健康網

記者

駱慧雯

日期

104年3月4日

版面

 

標題

冠心症怎麼治? 馬偕加入國際研究

季節由冬轉春,氣候變化和早晚溫差大,好發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等冠狀動脈心臟病症狀,許多患者陷入單純藥物控制與心導管、繞道手術等侵入性治療的抉擇中,總問醫師「這樣治療真的比較好嗎?」為了找出因冠狀動脈狹窄導致心肌缺血患者的全球性治療指引,馬偕醫院將加入國際大型研究,全案預估追蹤4年,於2018年結束。

胸痛和心絞痛是冠心病的臨床表現症狀,但目前臨床對於中度冠心病患者的治療標準不一。

心臟病居國人死因第二 胸痛、心絞痛是徵兆

根據衛生福利部102年國人死因統計,每年高達1萬7千多人死於心臟疾病,僅次於惡性腫瘤。其中,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症)是因為供應血液回到心臟的動脈變得狹窄或阻塞,流向心臟的血液減少而使心臟局部缺血,導致胸痛(心絞痛)、呼吸急促、上肢疼痛、盜汗、嘔吐等症狀。

若心臟動脈完全被堵塞,將導致心臟病發作或造成心臟組織損壞,臨床表現常為穩定心絞痛、急性冠心症(不穩定心絞痛或心肌梗塞)或心因性猝死。

中度冠心症治療標準不一 侵入治療效果與服藥差不多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洪崇烈表示,目前臨床對於治療重度冠心症患者較無爭議,但中度冠心病(心肌缺氧程度10%)的治療方針卻出現模糊地帶,主要原因在於穩定性心絞痛只是冠心病的其中一個症狀表現,且現今核磁共振和核子造影等影像學檢查對心絞痛的重要性尚未有定見,造成門診患者常質疑「侵入性治療真的比藥物治療有效?」

 

事實上,國外曾有研究發現,無論是單純服藥,或進行侵入性的心導管、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裝設心臟支架,對於中度心肌缺血患者而言,療效並沒有明顯的差異。

參與國際冠心症治療研究 國內預計收案50人

為了進一步擬定全球性的最佳治療方針,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出資、紐約大學主導,將針對冠心症病人之藥物治療及介入性常規治療療效做比較,進行國際性研究計畫。全球將有30多個國家、近400家不同醫療機構參與,預計收案8000名心臟缺氧情形屬中度冠心症的患者,馬偕紀念醫院是台灣目前唯一臨床研究中心。

洪崇烈醫師指出,國內預計收案30至50人,患者需經影像學檢查確定心肌缺氧程度達10%,屬於中度冠心病。每1個案持續追蹤4年,全案預計到2018年結束。

媒體

NOWNEWS

記者

陳鈞凱

日期

104年3月4日

版面

 

標題

裝心臟支架?純吃藥? 缺血掃描助救心

該裝支架?還是純吃藥?國外研究曾發現,罹患冠狀動脈狹窄而導致心肌缺血的病人,置入心臟支架或接受繞道手術,追蹤5年,效果與純吃藥差不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最近就找上馬偕醫院合作進行臨床研究,將利用灌流掃瞄判斷病人心肌缺氧比例,以利找出分別適合藥物或心臟支架、繞道手術的族群。

馬偕醫院今(4)天宣布,將加入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出資、紐約大學主導,針對冠心症病人藥物治療及介入性常規治療療效的國際性比較研究計畫,全球有30多個國家、近400家醫院加入,馬偕醫院則為台灣唯一加入的臨床研究中心。

馬偕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洪崇烈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102年國人死因統計,國內每年有多達1萬7000多人死於心臟疾病,僅次於惡性腫瘤,而灌流掃瞄將有助於找出穩定型冠心症病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洪崇烈舉例,藉由心肌掃瞄缺氧比例,可將病人區分為低、中、高度三級,其中缺氧比例達10%以上即為中度,心臟支架和繞道手術都是選項,若缺氧比例超過15%至20%則為高度,較多保守藥物治療。

洪崇烈強調,冠狀動脈心臟病是因為供應血液回到心臟的動脈變得狹窄或阻塞,流向心臟的血液減少而使心臟局部缺血,導致胸痛(心絞痛)、呼吸急促、上肢疼痛、盜汗、嘔吐等症狀,若心臟動脈完全被堵塞,將導致心臟病發作或造成心臟組織損壞,心肌梗塞甚至猝死。

該不該裝支架,仍得視症狀而定!洪崇烈說,如果胸悶、心絞痛的發作症狀越來越頻繁,或發作時間變長,臨床仍建議最好接受手術;馬偕醫院預計將在未來4至5年間、陸續收案30至50人進行灌流掃瞄的研究。

媒體

欣傳媒

記者

楊晴雯

日期

104年3月5日

版面

 

標題

冠心症純吃藥?放心臟支架? 研究:治療效果差不多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102年國人死因統計,每年高達一萬七千多人死於心臟疾病,僅次於惡性腫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經常難以在「要用藥物治療?還是裝心臟支架比較好?」問題中作出選擇。過去國外研究發現,在病情穩定下,純吃藥與接受開胸繞道手術或裝上心臟支架患者,5年後的治療效果竟差不多,於是吸引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出資、紐約大學主導,針對該疾病進行史上最大型跨國性研究計劃,希望能夠更精確找出冠心症治療方法。馬偕醫院也參與其中,是台灣目前唯一加入的臨床研究中心。

全球將有30多個國家、近400家不同醫療機構,預計8,000名患者將參與該研究計畫。收案條件是藉由心臟掃描診斷心臟缺氧狀況屬於中度冠心症,追蹤時間4至6年,預估2018年結束研究。馬偕醫院將於2015年3月底開始陸續收案,希望能在3到4年內針對30至50位患者進行研究。

台灣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洪崇烈說明,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症)是因為供應血液回到心臟的動脈變得狹窄或阻塞,流向心臟的血液減少而使心臟局部缺血,導致胸痛(心絞痛)、呼吸急促、上肢疼痛、盜汗、嘔吐等症狀。若心臟動脈完全被堵塞,將導致心臟病發作或造成心臟組織損壞,臨床表現常為穩定心絞痛、急性冠心症(不穩定心絞痛或心肌梗塞)或心因性猝死。

馬偕紀念醫院放射科資深主治醫師惲純和補充,近年來,使用電腦斷層掃描來協助早期心臟血管狹窄的診斷已廣為醫界和病人所接受。主治醫師會針對冠狀動脈狹窄病人,其心肌缺血的風險程度分級及分組,在心導管治療小組及心臟外科團隊協助下,進行臨床常規醫療的程序,如:保守藥物治療或心臟血管介入治療(冠狀動脈支架置放術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媒體

優活健康網

記者

張瓊文

日期

104年3月4日

版面

 

標題

冠心症治療無差異?研究:支架效果與吃藥相同

隨著現代人生活形態、飲食習慣的改變,罹患冠心症的人越來越多,雖然透過心導管檢查、氣球擴張術及支架放置等手術,可及時挽救生命,減少併發症機率,但對於患者來說,到底要不要放支架?亦或者該怎麼治療,仍是一大難題。

血液回流心臟導致狹窄 是造成冠心症的主因

根據衛福部102年國人死因統計指出,每年有高達1萬7千多人死於心臟疾病,僅次於惡性腫瘤,對此,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洪崇烈醫師表示,冠心症是主要是因供應血液回到心臟的動脈,變得狹窄或阻塞,使得心臟局部缺血,導致心絞痛、呼吸急促、上肢疼痛、盜汗、嘔吐等症狀出現。

一旦心臟動脈完全被堵塞,將導致心臟病發作或造成心臟組織損壞,臨床表現常為穩定心絞痛、不穩定心絞痛、心肌梗塞或心因性猝死。

患者支架、手術治療效果 竟與吃藥相同

然而,過去在國外曾有研究發現,罹患冠心症並接受心臟支架或接受繞道手術者,5年後的健康狀況,竟與純吃藥者差不多,因此,為了解對於全球因罹患冠狀動脈狹窄,而導致心肌缺血的病人在臨床上最佳的治療方針,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出資、紐約大學主導,將針對冠心症病人的藥物治療,及介入性常規治療療效做比較,進行國際性研究計畫,全球將有30多個國家、近400家不同醫療機構,預計8,000名患者將參與其中。

而國內則是找上馬偕紀念醫院來進行臨床研究,對此洪崇烈醫師表示,此計畫預計從今年開始追蹤四年,未來預估在2018年時成果將會出爐。

媒體

蘋果日報(即時)

記者

邱俊吉

日期

104年3月4日

版面

 

標題

冠心症放心臟支架 效果與純吃藥差異小

飲食西化、年齡老化,台灣的冠心症病患也愈來愈多,其中不少人會遇到相同治療難題:「我到底要不要放心臟支架?」國外以往有研究發現,此症若病情穩定,裝上心臟支架或接受開胸繞道手術後追蹤5年的健康情形,竟然和純吃藥者差不多,也吸引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出資進行一項同類型史上最大跨國研究,來詳細比較此症的藥物、手術療效,而馬偕醫院則將是全台唯一參與的醫學中心。

台北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崇烈說,此研究由美國國衛院出資、紐約大學主導,全球將有超過30國、近400家醫療院所參與,預計收案患者將逾8千人,收案條件是經心臟掃描證實心臟缺氧情形已屬中度冠心症,將追蹤4到6年,全案預估到2018年結束;馬偕將從本月底陸續展開收案,預計將收案30至50人。

洪崇烈表示,近年裝設心臟支架的病人持續增加,但國外有調查發現,接受介入手術後追蹤5年的健康狀況,比起單純服藥者沒有太大差別,所以美國才想做此研究;由於裝上心臟支架後仍得持續服藥,如可證實單純服藥即可預防病情復發,對患者負擔會更輕,選擇也更多。

媒體

中廣新聞網

記者

黃仲丘

日期

104年3月4日

版面

 

標題

冠心症患者 純吃藥與放心臟支架療效差異小

為了找出冠心症患者最好的治療方法,馬偕醫院參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出資的跨國研究,將運用核磁共振、超音播、心臟灌注掃描等影像技術,進行四年的長期追蹤,為不同類型的冠心症患者找出最適合的療法。
冠心症患者,常常得面臨到底是用藥物控制或是裝支架的抉擇,過去幾篇國外研究,針對穩定期的冠心症患者,進行4到6年的長期追蹤發現,裝支架治療與藥物控制的治療成效差距不大。但是並沒有科學的量化數據能夠指引,到底哪種患者適合哪種療法。

因此,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從2012年開始,出資主導跨國研究計畫,希望透過以心血管影像為主的觀察性研究,找出穩定型冠心症患者常規治療的建議。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崇烈說:「在穩定期,穩定的冠心病的病患,他們在臨床上的治療,到底誰適合作藥物治療,誰適合做介入性的治療,在過去研究並沒有很明確的答案。影像的使用,在臨床上日趨普及,大家就想說要找到一個科學上的切入點,能夠藉由客觀的影像的量化檢查,來作為這類型病患在臨床治療上的選擇。」

這項研究計劃目前已經有30國、近400家醫療院所參與,預計收案患者將超過8千人,將針對中度冠心症患者,進行4到6年的長期追蹤。馬偕紀念醫院,也將在今年加入計劃,從本月底開始收案,預計收案30到50人,將運用核磁共振、超音播、心臟灌注掃描等影像技術,透過4年長期追蹤,為不同類型的冠心症患者找出最適合的療法。

媒體

中華日報

記者

黃興文

日期

104年3月4日

版面

 

標題

馬偕參與國際冠心症治療研究

心絞痛治療分藥物及心導管或繞道的介入式治療,但究竟哪種才是最佳方案?為了找出因冠狀動脈狹窄引發心肌缺血的全球治療指引,馬偕醫院參與國際大型研究,預計將追蹤50名受試者,3年後將有初步的研究報告出爐。

心臟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第2位,每當天寒溫差大,就有許多民眾因胸痛(心絞痛)、呼吸急促、上肢疼痛、盜汗、嘔吐等症狀,若心臟動脈全被堵住,恐會造成心臟組織的損壞,臨床表現為穩定心絞痛、不穩定心絞痛或心肌梗塞及心因性猝死。

馬偕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洪崇烈表示,因心臟病造成的中度心肌缺血,也就是在影像學檢查發現心肌缺氧程度約10%,這部分的患者的治療方針最難拿捏,藥物、介入性的心導管、繞道手術,治療的差異並不大。

這項由美國國衛院出資、紐約大學主導,針對冠心症病人的藥物治療及介入性常規治療療效做比較,進行國際性研究計畫。全球將有30多個國家、近400家不同醫療機構,預計8000名患者將參與其中,馬偕醫院也是目前全台唯一的臨床研究中心。

洪崇烈說,由於受試者的資格受到規範,所以從3月開始,期望值是能收案30到50名患者,並分服藥組、以及藥物輔以介入治療組,預計追蹤到2018年,到時就會有個初步的研究結果,對於未來的治療指引將有助益。

媒體

台灣新生報

記者

蘇湘雲

日期

104年3月5日

版面

 

標題

台灣唯有馬偕醫院參與冠心症臨床研究

冠狀動脈狹窄常導致心肌缺血,為了了解不同治療方式對患者復原、預後是否有幫助,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出資、紐約大學主導,展開國際性研究計畫,針對冠心症病人藥物治療及介入性常規治療療效做比較,研究含括全球三十多國、近四百家不同醫療機構,預計約八千名患者參與研究計畫,馬偕紀念醫院為台灣目前唯一參與研究的臨床研究中心,預計收案三十到五十名患者,患者年齡需要在三十五歲以上,研究追蹤約四年。

馬偕紀念醫院楊育正院長表示,馬偕紀念醫院能參與這次國際性研究,顯示該院心血管團隊在醫療專業表現卓越、學術研究能力深受國際肯定。因著基督教醫院愛人如己的使命,期許團隊對於疾病治療進展盡一份心力。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洪崇烈指出,冠狀動脈主要是讓血液可以循環回到心臟,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症)發病原因在於,冠狀動脈變狹窄、阻塞。一旦心臟動脈完全堵塞,將導致心臟病發作或造成心臟組織損壞,臨床表現常為穩定心絞痛、急性冠心症或心因性猝死。

馬偕紀念醫院放射科資深主治醫師惲純和補充,在這次研究當中,冠狀動脈阻塞百分之五十以上患者才能參與研究計畫。近年來,醫界、患者多能接受使用電腦斷層掃描協助早期心臟血管狹窄診斷。主治醫師會依照患者心肌缺血風險程度進行分級、分組,在心導管治療小組及心臟外科團隊協助下,進行保守藥物治療或心臟血管介入治療(冠狀動脈支架置放術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等臨床常規醫療的程序。

洪崇烈醫師指出,治療冠心病不只有放支架,也可以採藥物治療,門診中約有兩到三成患者是因胸痛就醫,有不少患者一看到醫師,就馬上要求放支架。事實上,有些臨床研究顯示,患者放支架預後情況與用藥控制沒有多大差別。治療冠心病也不是只有放支架,需要透過影像學檢查、釐清病情,選擇適合治療方式,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洪崇烈醫師表示,冠心症症狀包括胸痛(心絞痛)、呼吸急促、上肢疼痛、盜汗、嘔吐等。此外,也有患者出現心悸、頭暈、腸胃道不適等多樣化症狀,有的患者出現腸胃道不適以為是腸胃道問題,後來才發現是冠心症引起。

有些醫師診斷、治療冠心症時,以症狀為主要判斷依據,遇到心絞痛患者時,多安排運動心電圖等檢查方式,而影像學檢查、電腦斷層掃描才能提供較精準數據,幫助醫師進一步判斷冠狀動脈阻塞情況。

治療用藥包含抗血小板藥物、降血脂藥物、血管擴張劑、降血壓藥物等可選擇。部分患者以為放支架就可以少吃一點藥,事實正好相反。洪崇烈醫師解釋,有些支架會增加血栓風險,因此放支架不見得可以少用藥,即使放支架,還是需要持續用藥,有時還要使用抗血小板藥物,以降低血栓發生機率。

 

媒體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

杜紀瑩

日期

104年3月5日

版面

 

標題

尋找冠心症最佳療法  馬偕加入國際研究

季節轉換之際,早晚溫差及氣候變化大,易好發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等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症)。冠狀動脈狹窄常導致心肌缺血,猝死風險極高,為尋找最有效的治療方式,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與紐約大學將合作主導,展開國際性研究計畫,台灣由馬偕紀念醫院參與此臨床研究,期望為冠心症患者帶來新福音。

 此項研究為國際研究計畫(ISCHEMIA,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of Comparative Health Effectiveness with Medical and Invasive Approaches)是一個以心血管影像為主的觀察性研究,目的在進一步擬定全球性的冠心症最佳治療方針。全球將有30多個國家、近400家不同醫療機構,預計收案8000名心臟缺氧情形屬中度冠心症的患者。馬偕紀念醫院是台灣目前唯一臨床研究中心。

 馬偕紀念醫院院長楊育正表示,馬偕紀念醫院能參與這次國際性研究,顯示院內心血管團隊在醫療專業表現卓越、學術研究能力深受國際肯定。因著基督教醫院愛人如己的使命,期許團隊對於疾病治療進展盡一份心力。

 心臟病居國人死因第二

根據衛福部102年國人死因統計指出,每年有高達1萬7千多人死於心臟疾病,僅次於惡性腫瘤。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洪崇烈醫師表示,冠心症主要是因供應血液回到心臟的動脈,變得狹窄或阻塞,導致心臟局部缺血,引發心絞痛、呼吸急促、上肢疼痛、盜汗、嘔吐等症狀。若心臟動脈完全被堵塞,將導致心臟病發作或造成心臟組織損壞,臨床上表徵為穩定心絞痛、不穩定心絞痛或心肌梗塞,或心因性猝死。

 馬偕參與國際研究 國內預計收案50人

洪崇烈醫師表示,參與這項研究計畫,國內預計收案30至50人,患者需經影像學檢查確定心肌缺氧程度達10%,屬於中度冠心病。每一個案持續追蹤4年,全案預計到2018年結束。

 目前臨床對於治療重度冠心症患者較無爭議,但中度冠心病的治療方針卻出現模糊地帶,主因在於穩定性心絞痛只是冠心病的其中一個症狀表現,且現今核磁共振和核子造影等影像學檢查對心絞痛的重要性尚未有定見,造成門診患者常有「侵入性治療真的比藥物治療有效?」的疑慮。

 事實上,國外曾有研究發現,無論是單純服藥,或進行侵入性的心導管、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裝設心臟支架,對於中度心肌缺血患者而言,療效並沒有明顯的差異。對於患者來說,到底要不要放支架?亦或者該怎麼治療,仍是一大難題。

 洪崇烈醫師指出,此計畫預計從今年開始追蹤四年,未來預估在2018年時成果將會出爐,盼望能在冠心症治療上有重大醫學突破,為眾多患者帶來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