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醫學部
如何協助兒童在遠距下專心學習: 來自心智科的小建議
在遠距的線上課程中要維持專注,對有注意力困難的兒童來說,可能是不小的挑戰,而這也常常是許多父母親困擾,或甚至是衝突的起點。
本文主要協助對象,是家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子女的父母。但對多數父母,若想要協助學齡孩子在遠距的情境下專注學習,及維持良好的身體及精神健康,也一樣可以適用。
在新冠疫情席捲下,世界各國的學童及家庭,都曾面臨過遠距學習的考驗。以下幾個教養技巧,可以協助父母在疫情下,幫助子女於遠距下專注學習:(1)將家中不同空間的功能,劃定清楚
(2)明訂一整天的時間架構
(3)於學習主題間使用「交替」的技巧
(4)維持規律作息,如建立「起床儀式」
(5)維持注意力藥物的規律性
(6)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如「戶外」運動及「新鮮」蔬果
以下為詳細的說明:
(1)將家中不同空間的功能,劃定清楚:來自環境的凌亂感,或使用上的不確定感,會使人容易分心。建議家屬可以運用家中現有的空間,進行功能性的劃分。例如從臥室、書房或客房….等區域中,區分出學習區、生活區或遊戲區。若父母因疫情而居家上班,也可劃定出工作區。待學習或上班時間到了,可前進到各個劃定的區域,這樣大人及孩子都有機會完成應該要做的事情,也比較不會互相影響。
也記得去巡視下孩子的學習區,避免學習空間太過混亂(例如旁邊放滿各種可能引發分心的物品,如火車、機器人、玩具…等各類物品)。把孩子的學習空間維持單純整齊,可幫孩子在學習時維持專注。若有使用電腦或平板等媒介,也可整理一下3C的桌面,以避免介面太過雜亂。
(2)明訂一整天的時間架構:清楚地與孩子告知各個重要時間點,例如何時進入上課時間、何時是中午休息、何時進入下課時段。可告知孩子,在學習的時段中,就是待在學習的區域,而其它時段可以到不同的區域。
若孩子的時間感較弱,過程中也可以合併視覺化輔助,如有指針的時鐘或時間表,來促進孩子的理解。
(3)於學習主題間使用「交替」的技巧:可以在輔助孩子在學習或寫作業時,於不同主題間有「交替」,這有助於注意力的維持。其實學校的課程架構中,原本就包含有「交替」的精神了。不難想像,若一整天都只上數學或英文課,對多數兒童或甚至成人,可能聽不到半天就彈性疲乏了。可以把持續專心後的大腦,想像成一個已經被拉緊的橡皮圈,在不同主題間的適度「交替」,有助於讓這橡皮圈可以放鬆,進而維持專注。
不少有注意困難的兒童,是透過課後或安親班等環境來完成功課的,這些環境都帶有結構化的特性。但當親子都居家時,就會少了結構化環境的輔助,變成由家中的大人來接手這個時段,有時候分心或緊張就開始出現了。建議協助子女的大人,也可以在孩子完成作業單的過程中,協助孩子於主題之間「交替」,這有利於兒童使用他的注意力。適度的小休息及運動,也可包含在交替的過程中。
(4)維持規律作息,如建立「起床儀式」:研究表明,注意力不足過動的兒童,更容易在未來出現睡眠問題或失眠。疫情的壓力,會增加人們待在屋內的時間,這又形成了另一個睡眠障礙發生的風險因子。因為長期待在屋內,會讓大腦少接收到許多幫身體定時的環境因子,諸如日光的照射、規律的社交及人際互動或運動習慣。國外研究發現,在經歷封城之類的措施後,睡眠困擾人口會增加。
居家防疫的情境,也可能同時使孩子或甚至大人,更傾向於晚睡晚起。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從一開始就意識到風險,並採取某些行動來使作息規律。好過發生之後,再來處理。
一個預防方法是建立規律的「起床儀式」,方法如下:選定一個孩子喜歡或可接受的運動(例如跳繩、羽球、騎車、鞦韆…等,便利及可行就好了),帶孩子在每天起床後規律進行。總時間不用太久,把目標放在帶出清醒及活力感及可。
因為運動會帶來清醒感,若前一天的同時段是處於清醒的,大腦在第二天同時段的節律感上,也會傾向於清醒。規律的晨起,也有助於預防越來越晚睡的傾向。形成固定的儀式,也有利於引導孩子接著進入,後續的學習空間與時間架構中。
有的孩子本來就容易有起床氣,在疫情期間,多給予一些獎勵來促進孩子執行起床儀式,也是可行的。若大人及小孩可一同運動,也有助於促進親子間的健康及連結。
(5)維持注意力藥物的規律性:在因疫情而遠距學習的情境下,規律的注意力藥物協助,可以為孩子的生活帶來節奏感及規律性。曾有父母設想,若孩子沒去學校,會不會因為接觸不到同學,而少了人際或情緒困擾,就不需要注意力相關藥物了。因為學校原本就是,空間及時間被結構化清楚的環境,若孩子平時在學校要專注都不容易了,那在少了結構化情境輔助的家中,專注學習的難度有時候反而會更高。
其實疫情終將會過去,孩子依然需要銜接回校園及同儕環境。
(6)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如「戶外」運動及「新鮮」蔬果:要對抗疫情,我們需要好的免疫系統及健康狀態,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是不可少的。
運動對兒童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但在疫情期間不適合去室內或人潮密集的地方(如地下街, 博物館, 遊戲室等地方),但建議可考慮「戶外」的環境,如空曠及人潮不密集的區域。在戶外空氣對流充分的環境,加上來自太陽的紫外線,已及口罩與疫苗保護,病毒其實沒有這樣容易傳播的。過度的緊張,會壓力免疫系統的運作。比起因為疫情而持續緊張,充足的運動及可以放鬆的身心,更有利於我們維持好的精神及生理狀態,來應對疫情帶來的長期壓力。
疫情及室內生活帶來的壓力感,會很容易誘發想吃重口味食物的傾向,如甜、鹹、油等未來會帶來健康問題的食物。根據營養醫學研究,許多經歷過疫情的先進國家,都很重視國民是否可以在疫情期間,得到充分「新鮮」蔬菜與水果的供應。因為新鮮蔬果中的維他命或礦物質,有利於人體免疫系統維持在良好的狀態。照顧者不妨在為兒童備餐時,更要有意識地去準備,有益健康狀態的新鮮飲食。
最後也提醒父母及照顧者,照顧好自己,其實也是照顧好兒童。父母也不可輕忽自己的在疫情下的壓力及身心狀態。過去幾年間,世界衛生組織WHO曾進行過上班族身心狀態研究,發現疫情期間全球上班族的壓力及過勞情形,其實是大大地惡化的。惡化的機轉可能有幾個,如居家型態導致工作及家庭界線的模糊、擔心失業的壓力、營業流量的變動、或老闆反而在界線模糊的時期增加了工作量,而上班族又因為總總壓力,就把原本的家庭時間挪做了工作時間。就更不用說身兼工作及育兒的父母了,在這個時期更會兩頭燒。
疫情帶來的種種環境限制,往往讓許多兒童更加地浮躁。而疫情下如何育兒,更是讓許多父母傷透了腦筋。若照顧兒童的父母,可坦然地面對自己的精神及生理壓力,接納自己也可能因疫情而有各種身心反應,就比較可以避免壓抑或累積的情緒張力,被不自覺地帶入親子的互動中(儘管那不是自己的本意)。
若有更進一步的困難,可以至各院所的兒童青少年心智科或精神科門診尋求專業協助(有的院所稱身心科)。在疫情期間,若因為確診或居家檢疫而無法出門,許多醫院有開立遠距門診,也可以做為另外的諮詢或診療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