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壞孩子—淺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黃郁心
小明,今年小四,在母親帶領下來到門診,帶著一張老師寫的字條:「小明在校會打人,上課愛說話,成績很差,請速帶至醫院兒童精神科就診。」媽媽無奈地說:「平時我們都有讓他上安親班, 功課也一再為他複習,但他不上進,寫字潦草,考試不仔細檢查,常常考前複習過的考出來還是不會,成績不好看;有時候爸爸氣起來還會拿棍子打他。在校上課不專心愛說話,常被寫聯絡簿、罰站,老師還說要安排他去上資源班;平時常頂嘴,要他做什麼他也不配合,交往的朋友都是些類似的小孩,真擔心他的將來。」
小明在校已做過智力測驗表現中等,因此排除智能障礙。我繼續詢問有關生長發育的細節及家庭狀況:據母親描述小明在幼稚園時期就比較活潑好動,剛上小學時坐不住會四處走動,當時家人覺有異。但同住的奶奶以過來人的身份說:「他年紀還小沒關係啦,他爸小時候也是頑皮,現在還不是很正常?」直到這次老師強烈反應才讓媽媽帶他來就醫。
我向媽媽解釋他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因腦部缺乏多巴安(Dopamine)這個神經傳導物質所致,這是生理疾病,約有75%的遺傳性,要以藥物併行為治療來處理;目前台灣的小學生約有5-8%罹患此疾。對於藥物的使用,在規則回診醫師診察下,安全性無虞。行為治療則透過類似計點系統的方式,來增加好行為,減少壞行為。
除好動-衝動亞型外,有一型多見於女生:分心、組織力不佳、忘東忘西、粗心大意、易受外在刺激影響、跟他說話好像沒在聽、生活常規要提醒、排斥要用腦力的作業與任務、有困難完成功課與任務(常要寫很久),此為注意力不足亞型。
以上症狀對孩子的學習影響很大,也影響其信心。對於好動-衝動亞型的孩子,常易與同學爭執甚至衝突,影響人際關係,常遭同學集體排斥,若不治療影響身心健康發展甚鉅。國外研究顯示,當同學老師已把孩子貼上標籤,就算孩子的行為改變了,也要花一年大家對其印象才會改變。而孩子被排斥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大吼…又惡化人際關係,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教導情緒管理與社交技巧也是很重要的。
尤有甚者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患者半數以上合併「對立反抗疾患」,孩子會常生氣、與成人頂嘴、違抗或拒絕遵守規則、故意惹怒別人、把自己的錯怪到別人身上、易被激怒、常覺得怨恨、有報復心。若未接受治療持續到青少年期很容易有反社會的行為:偷竊、傷人、翹家翹課、使用毒品、恐嚇、犯法…等。宜及早治療。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約有15%患者會延續到成人,所謂長大就會好並非每個人都如此,加上不治療的話長期對個性、學業、行為、人際關係有極負面的影響,同時學者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兒童及青少年重鬱症的危險因子;患童的行為對家長也是相當大的親職壓力,因此鼓勵及早就醫。目前在門診不乏幼稚園就前來就醫或由老師轉介的,可見大家已有較多觀念,然而資料顯示台灣約有半數以上患童仍未就醫,因此家人、老師提高警覺,協助這群孩子獲得適當治療,才能讓其他的孩子在校園中能安心求學。
|